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前后,周作人在打破"隔膜"的精神条件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看来 ,要实现理想的人间生活,首先要做到的是"改良人类的关系",打破彼此间的精神隔膜,直到相互理解.要实现这一点,每个人在精神上要发生根本改变,要完全接受人道主义的真理,在感情上发生转变,彻底改变麻木的精神状态,培养出"爱与理解"的能力和对其他个体精神的感受能力.这些思考,对当时思想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爱无涯——冰心的写作境界与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提出的“爱的哲学”,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想,她基于这一哲学底蕴的文学创作,是从道德层次切入时代人生的理想探索。这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在文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具有启迪人的主体意识,增进人的社会感和完善并引领人性的进步意义。其饱蓄人文情怀的母爱礼赞,表现了热爱生命与自由的深远内涵,是女性自我回归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切关注,亦成为女性文化建设的典范性尝试。将礼赞母亲、珍视童真、皈依自然三者有机联接的审美形态,反映了冰心文学世界的内在逻辑,喻示了其爱的精神所通连的深广天地,而她独特的文体创造,则是实现其意识的社会化、表现爱的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围绕"先觉者的爱","遗传与救救孩子","女性解放与人的解放"这些主题,两位作家在"爱的启蒙"方面皆以思想性著称,他们并非只热衷揭露问题,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都怀有盼望并引领方向,爱的主题都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易卜生剧中的爱多是伦理之爱,男女之爱,要拯救的是个体的人。鲁迅呼唤的则是人道主义的爱,无我的爱,要拯救的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是探测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纪人 《河北学刊》2005,25(1):142-147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律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象主体"的提法和"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的区分都是不确切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性也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只有建立人性的历史观,才谈得上解释人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体论基本上是从原子式的人出发的,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呼唤人道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人道主义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离开根本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更是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的范型结构以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为基本前提,是"性本善"的主体经验主义,其实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物。在肯定人道主义反封建精神的同时,需要批判其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呈显为从发现到重构等形态。其中,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在思考人的存在和呼唤自然回归的同时,尤其能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观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状态进行了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经历和朝着"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精神性的人"和"审美性的人"四个阶段不断发展与挺进,而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对艺术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对这四个相应阶段的人所作的翻来覆去的美的描绘和艺术重塑."文本重读与文学史重构"作为国际性的学术潮流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世界文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新发现和开掘.21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主题将依然是"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颠覆、对抗和跃升,"精神性的人"将依然成为全社会一切文学竞相重塑的方向和目标.科学主义必须服从人文主义,物质主义必须服从精神主义,人类主义必须服从生态主义是西方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精神永恒不灭的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人幸福感塑造与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却与客观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幸福感受,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此,钱越多人会越幸福是个伪命题.本文从当下社会人们收入增加、幸福感缺失的现实出发,试图从媒介功能和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其对当下社会国人幸福感的影响,进而推导出幸福哲学的基本观点即"自爱"与"他爱",及大众媒介应当秉承的八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的扩大化是世界历史向前迈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明证。在互联网时代,人类虽然掌握了新技术范式、建构了宏大的互联网社会、呼唤出了强大的生产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人类却发现自身的真实本质丢失了。这催逼着人类去反思生产力发展本身,寻找失落的人的真实本质。在互联网社会中,基本实现了全球人类的一体化,但也产生了交往扩大化与个体原子化这一悖论,它倒逼着人类寻求现实的共同体与现实的人。交往的扩大化与生产力的发展将世界历史推向了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里,人类感受着时空压缩带来的便利,也承受着时空压缩感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面对风险、挑战、痛苦,历史唯物主义可为互联网社会发展困顿、出路提供解题思路,这对于互联网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而言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体现.人的发展经历三大历史形态,最终进入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阶段.建国前后,在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论系统的规范下,政治的人、英雄人物成为文学的主要塑造对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文学从范世导世俯首变成阿世媚俗,另类文学大行其道,对人的描写走向另一个极端"性的人"、感觉的人.文学往何处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想无疑为文学照亮了迷途.在与人的联系中寻找新的生长契机和生长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联姻产生的人道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它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曾占据重要一席。在中国新文学时期,包括“五四”文学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也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总结这一文学形态,对于纠正我国文学界长期形成的对人道文学的误解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宝国 《兰州学刊》2012,(9):185-190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常常把女性与自然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均能"孕育生命"、为人类生存"提供或准备必需的物质资料"、并且二者都在遭受来自男权体制的"压迫和征服"(Mackinnon 43)。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代替了与自然关系密不可分的农耕文明,进而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遭受重创,人的精神与心灵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危机之中,整个人类需要集体"拯救"。而这一主题在19世纪英国早期女性文学中均有体现。文章拟就两部英国早期经典女性自传小说:《简.爱》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下称《磨坊》)为例,探讨早期英国女性文学如何关注、反映上述主题。  相似文献   

14.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从小冰"写诗"事件开始,人类的确正在走向人工智能诗学时代,旧的文艺学、旧的狭义诗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得不重新书写。在诗歌主体重置的话题方面,人工智能写诗软件抹消了诗人这一诗歌创作主体,同时随之抹去了诗歌创作环节。在小冰"写诗"事件中,不存在诗歌创作主体的新旧替换,存在的是科技对诗歌创作主体的扼杀。在诗人消失的地方,出现的是非文学性质的主体如计算机程序员或软件用户。小冰"写诗"事件在文艺学层面所造成的诗人之死具有一种崭新的意义,它既动摇了文艺学整体的基础,预示着人工智能诗学的诞生,又成为人类自身之存在本质在今天发生新旧蜕变的命运启示,人类或将从此步入后人类时代。在后人类时代,人凭借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对世界的崭新感觉,在新的世界感觉中,人的命运只能是从旧人蜕变为新人。  相似文献   

17.
李俊国  陈璇 《江汉论坛》2007,(10):110-113
新感觉派以其"快速的节奏"、"特殊的表现"①而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流派.其形成与海派的文化底蕴及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感觉派受日本横光利一等"新感觉"作家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海30年代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与新感觉派的联系也已被众多评论家所洞悉.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形上之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 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形上学的哲学则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即是哲学的转向。现代人类精 神之重心转向人本身和人的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现代精神重心之形上升 华,它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哲学 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对象,以人类的理想本性为对尺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的意义世界, 即“为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故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意义形上学,也即是人道主义 的现代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新的哲学形态是唯人主义的。它把人看作是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之本原和终极关怀的对象,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和普世伦理的底线,高扬“人的解放”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文章认为,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的一般本性”到追求真善美的形上境界乃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故唯人主义与形上境界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还着重剖析了真善美三大价值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论说了“男性化的哲学家”与“女性化的哲学家”对于“可信”与“可爱”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价值真理多元并存的必然性,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提供了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物态化了的艺术符号系统,通过这符号系统建构出的艺术意象,从而使读者的审美感觉系统相应活跃兴奋起来,产生活泼的生命形式的对象化体验,即通常所说的艺术感受。所以“文学是人学”的本体意义,不全在于研究人,或怎样再现以及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及心理潜意识。因为这些看似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