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版本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演进的过程;被随意改动、评点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影响到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古代小说比戏曲的版本情况更复杂,删削、割裂、作伪、续书等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两者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差异。古代小说与下层文人联系更为密切,因而版本问题更多。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视小说戏曲取得的成就 ,扩大文学史的范围 ,是清代文学史家面临的课题。金圣叹用“才子书”梳理出新的文学史线索 ,表现了他的超前意识。其他人则从艺术叙事手法上 ,指明《三国演义》较《史记》进步。王士礼真则提出“双轨制”的价值标准 ,焦循的“文体代变”详细论述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它们为后来的文学史观“现代化”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些独特的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先于它繁荣起来的另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戏曲对它的影响与渗透是分不开的。具体而言:戏曲程式化的独特功能直接影响了小说创作的类型化;戏曲科诨的喜剧效果是古典小说向其学习的直接动因;古典小说对科诨艺术的借鉴呈现各种方式和形态;戏曲对古典小说重视外部特征描写构成影响;戏曲对古典小说叙事结构构成影响。古典小说与戏曲天然的血缘关系,使这些影响与渗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戏曲改革是解放初中央政府发动的对戏曲艺术全方位改革的大举措,从剧目的创作、表演及演员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使戏曲艺术绽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然而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过于与政治相联系,脱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导致戏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失误。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评剧由于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借助改革的力量向前迈进,因此,戏曲改革促使评剧艺术走向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仙道小说,或称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信仰、反映神仙或道士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仙道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如佛教的一些教义、概念、词汇、典故、故事情节、题材、创作模式等,就深刻地影响着仙道小说,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但仙道小说与佛教故事相比,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为考察中心可以看到,清末民国间,报纸与戏曲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报纸开辟戏曲栏目阶段,专刊性戏报阶段,戏报的成熟阶段。报纸在近代社会的兴盛,对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报纸对明星效应的营构、戏曲改良的宣传、戏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公共活动的报道,有利于戏曲的商业运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从而为戏曲的发展营构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黄宗羲前期对戏曲持肯定态度,其戏曲观的核心是重本色当行、重情、重俗重真,是晚明戏曲观的延续;晚年则极力排斥戏曲。黄宗羲戏曲观前后的转变,与其前后期学术思想的转变有关。其学术思想的转变是由早年的明学转向后期的清学,其戏曲观的转变也与此相对应,由明人戏曲观向清人戏曲观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探讨说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于话本小说的文体影响.说话有四个艺术特征1.游戏性质;2.寓教于乐;3.故事性;4.叙事性.此指讲故事的一整套原则和技巧.在说话向话本小说的转变中,说话艺术所具有的上述四个特征被原则性地移植到话本小说中,从而既促进了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也给话本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某种先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赋"的含义及其对传奇、话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是中国文学创作中出现比较早的一种艺术手法,《诗经》的诗作中广泛使用了它。它作为“六义”之一自然会影响古代诗歌创作,过去已有许多人对它进行过探讨,但它对叙事文学创作的影响却很少人注意。赋在汉代发展成一种文体,它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它在叙事、写物甚至抒发感情时都充分体现了“赋”这一手法的特点,它对以后的叙事文体,如唐传奇的文体形式和风格以及俗赋、变文的叙事都产生了影响,而俗赋、变文等民间赋在文体上、语言上、描写技巧上又影响着宋以后的话本小说。  相似文献   

11.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声腔通过官道、商道、移民等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而外来戏曲在福建繁杂的方言土语和迥异的民风民俗中,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变异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互为融合包容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中的占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古代占候术在明清小说中的种种表现。认为占候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艺术-诸如气氛渲染、伏线设置、情景描写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明清人的原始心理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男旦演员空前走红。对于如此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我们在讨论滋生明清戏曲男旦“走红”背后的潜在因素时,往往带有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定式。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并非完全由官府针对女演员的禁令所致,也非官府的剡意提倡.而是戏剧表演本身的需要以及当时声色娱乐需求的产物。以辫证的态度从社会学、性别学和艺术学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这种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可以分为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两大类。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与租赁;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小说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最为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并进而对明清通俗小说的文学面貌及社会地位,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案小说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走向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公案小说作为"社会情绪的减压器",适应了社会时代的需要;其二,通俗小说市场的运作对公案小说的兴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公案小说具有的审美特质适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小说名著多有续书现象,小说续书的出现与同类题材的戏曲"翻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出现共同折射出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9.
封建伦理道德使妇女在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得不到肯定而备受摧残和压抑。明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许多戏曲家开始关注封建道德对妇女身心的戕害,赋予其剧作中的女性以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品格,以及独立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时政评述。这些评述,以明朝灭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明末主要是对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与评述;清初则主要表现为对明末政治制度的批评和对明亡的反思。小说中时政评述是作者参政议政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通俗文学对社会舆论和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商业认同。它是当时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