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两种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表明,两种合作机制在法律基础、组织性质、运行机制、合作领域、融资能力和项目执行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综合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和CAREC两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以中国新疆为主体的与中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机制,以此扩大新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应当遵循能源安全、和平解决争端、非歧视以及过境自由和无害通过的国际法原则;直接投资模式和产品分成协议是双方合作的主要法律形式;国际条约、政府间协议及企业间协议、资源国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惯例构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法律依据;要避免或解决能源争议,必须对争议的类型、原因、解决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以及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经常忽略一个巨大事实:中国外交经常和国内发展目标直接相关。在中国国内发展和外交关系中,"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案例之一。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很积极地接触中亚邻国,通过改善关系,深入合作,中亚国家和中国西北部经济已经实现快速发展。本文以"西部大开发"和上合组织之间关系的案例试图证明中国国内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关系。本文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简单解释当代中国中亚关系背景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性困难。第二,阐述中国中亚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中国如何改善上述障碍以及中国西部和中亚的经济一体化。第三,反驳一系列西方对上合组织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在南亚与中亚之间:美国阿富汗经济战略走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制定阿富汗经济复兴战略,旨在确立阿富汗在中亚和南亚的区域地位,发挥阿富汗地缘经济优势;对中亚国家实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一方面联合反恐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在中亚推行人权外交,又常陷入军事合作利益关系与民主人权变革要求冲突的两难境地;协调阿富汗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区域贸易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美对阿援助计划,推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开放,繁荣区域自由贸易;促成土阿巴印(TAPI)天然气管线工程,排挤伊朗,确保美国安全能源通道;实施新丝绸之路愿景规划,构建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公路、铁路、管道的大中亚交通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建立了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成员间的争端,然而CAFTA的成员除老挝外均为WTO成员,这就意味着WTO对CAFTA大部分成员间的争端也具有管辖权.WTO和CAFTA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的费用,当事方对争端的控制程度、适用法律,上诉、争端解决的时限、执行措施的力度等方面各有优缺点.中国在涉讼时应立足于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定位,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结合案件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诉讼场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合作过程中为保障教育质量而安排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文章着重从法律保障、机构保障、信息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争端保障等六个方面论述中国—东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框架。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但也遇到既有霸权秩序的挑战。在中亚地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经济合作、政治互信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耕细作,提升中亚民众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本研究从社会合作视角出发思考进一步深化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在经贸领域合作中,可以侧重于关注就业、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需求。在文化交流中,通过探索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形式提高合作效率;继续提升教育领域合作的规模和质量;注重加强中国的中亚人才库建设、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引导民间机构积极有序开展民间交流;强化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法律方法构建CEPA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之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端解决机制在自由贸易区法律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以法律方法构建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也逐渐引起参与自由贸易区国家的注意。然而CEPA中,并没有对此作相关规定。本文通过阐述CEPA在经贸争端解决方面存在的缺失,分析在CEPA中采用法律方法构建经贸争端解决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法律发展领域,法的基本层次大致包括国内法、区域法和国际法三个方面,中国与中亚经贸法律关系的构建,既有赖于内部法律完善,又奠基于外部法律协调。而与中亚法律问题有关的环境,是指该地区发展法律关系的社会背景与主客观要件,包括国际环境、周边环境与国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法律环境。从宏观看,考察环境要素,目的在于揭示中亚法律发展时代特征,预测中亚法律发展未来趋向,形成我国合理科学的涉外法律体系模式。就微观言,分析中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优惠政策和法制状况,有利于知彼知己,求同存异,为从事…  相似文献   

10.
CEPA争端解决规则构建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EPA是我国融入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的一项举措,其一大缺陷在于根本不存在一个正式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为CEPA在未来的顺畅运行带来了隐患。而世界范围内RTA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是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我国对外已签署的两个RTA—CAFTA及中智FTA基本上建立起了法律导向的争端解决机制,为构建CEPA的争端解决规则提供了范本。CEPA应向CAFTA借鉴,构建仲裁模式的争端解决规则。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亚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冷战后中亚国家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而进行不懈努力的过程。通过构建中亚经济安全合作圈层结构 ,重点加强反恐、能源开发、反毒等方面的安全合作雁行模式 ,中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格局明显改观 ,但从长远看中亚安全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区域性问题.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区域性的公共问题;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协调地方政府利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要求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扩大对内开放,启动内需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当前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主要建议是建立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跨越行政层级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政策合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等.通过扩大对内开放与构建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3.
石油外部供给的可靠性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实证分析显示,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国际油价的频繁震荡,导致我国原油进口增长速度将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原油对外依存度也会不断上升,这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巨大隐患。培育中国与丝绸之路上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在石油供应多元化以及运输安全性等方面降低国家能源安全的脆弱程度,而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战略合作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彼此应加强产业内贸易,以市场机制实现民心相通,构建完备的能源合作框架,完善区域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构筑稳定、共赢的能源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论述中亚共同体从中亚联盟到中亚经济共同体、再到中亚合作组织的转变过程。同时,在地区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主权让渡、合作意愿等方面分析中亚共同体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中亚国家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体化机制而采取的措施。通过增强各国间的相互信任,培育地区认同感;抓好制度建设,完善法律基础;充分发掘各国资源潜力,积极探索创新一体化的路径等途径,建构中亚共同体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探讨解决中亚一体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的大国角逐及对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重要的能源经济价值及敏感的宗教文化特征,吸引了美、俄、欧盟、日、印、伊朗、土耳其等各国的力量进入该地区竞相追逐自己的战略利益.大国之间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亚各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宁 《北方论丛》2020,(2):13-21
随着中东极端分子向阿富汗和中亚转移,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南部与阿富汗毗邻的边界地区、中部的费尔干纳、哈萨克斯坦西部等成为暴恐风险最高的地区,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依然是中亚极端组织最主要的传播、招募和指挥手段。为打击极端势力,中亚国家相继出台反恐反极端或宗教发展国家纲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国际合作综合等措施遏制宗教极端和严打恐怖主义,各项措施总体上已发挥效果,依然存在综合反恐力量不足、传统宗教薄弱、法律不完善、地缘政治干扰等难题。中亚的安全对中国影响很大。宜把握"局"和"势"的关系,辩证且动态地对待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推动事态朝着有利于中国西部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ECFA过渡性质的基础上,指出ECFA当前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是组织机构的缺位与争端解决机制的缺失。为推动ECFA后续协议的谈判和保证ECFA的顺利实施,应赋予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常设机构的地位,这一组织机构的安排同时对于构建ECFA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治与司法兼容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促进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消除各种贸易壁垒,简化贸易程序;加快金融合作步伐,向外向型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娄万锁 《兰州学刊》2012,(3):160-1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区域贸易安排如何克服"囚徒困境",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文章认为,国际制度具有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和阻止背叛的功能,构建争端解决机制能够避免"囚徒困境",促使区域贸易合作实现。在现有的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司法强制型机制拘束力和执行力强但面临着国家主权让渡问题的困扰,松散型机制则拘束力和强制力较弱,相比较而言,准司法型机制既对违约方具有强制拘束力和威慑力,又回避了国家主权等敏感问题,不失为可取的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应该朝更具司法性的方向发展。司法性的争端解决机制既符合当今国际/区域经济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与潮流,也符合自贸区的核心目标。东盟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及发展使我们看到构建司法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有其可行性。要使该机制更具司法性,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其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