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源于阿来深度思考文学和人生的思维倾向与职业习惯、藏传佛教的影响以及现代理性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具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务虚笔记》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是哲学。但同时也是诗,是音乐。史铁生在这里建构了一个复调的多声部的世界来探讨爱情、命运、自由、平等、背叛等形而上的生命命题。通过贯穿全书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史铁生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在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的同时,更多揭示的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这一层面的探讨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的范畴,属于一种形而上层次的思考。小说文本深入个体生命的意识深处,探究现代人类的存在处境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从反映社会,到批判社会,再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层层深入,体现了创作主体对人本真存在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4.
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质的呈现,并分析她的诗对存在、死亡、本源和身体进行的形而上的终极思考和追问,以及她对历史与人的存在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史铁生就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于启蒙思想的深刻怀疑。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史铁生逐渐从崇尚人之主体性的启蒙作家,蜕变成了一个祛魅启蒙神话的迷途羔羊。他的思想路径颇能折射出当代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深刻变化。史铁生小说是一个映射及反思当代启蒙文学思想局限的创作标杆。  相似文献   

6.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受难和救赎两个方面分析了史铁生通由宗教自救和度人的心路历程一方面,史铁生由自我苦难的体认延伸到对人类困境的思考,从而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精神支柱,而且还对人类的根本生存处境表达了终极的关怀;另一方面,史铁生还为自己也为同类构画了自我救赎的路径既要在虚幻而美丽的神话中得到慰藉,更要在目标的牵引下追求人生过程的充实.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创作可以<命若琴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期创作则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史铁生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困扰人类的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刻而执着的探索.在反抗虚无、追问生存意义的道路上,史铁生有两次皈依:其一是发现了过程,从目的论走向过程论,将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以美的欣赏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其二是由美走向善,走向爱,将个体放入人类,以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使个体的生存获得意义.由美到善是史铁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是他文风文体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之谓与谓之之辨,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第二,有无与隐显之辨,通过这个讨论,王船山告诉我们,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意味着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以“情”和“理”两个哲学的始源意象分析为基础 ,以人文为哲学思考路向 ,建立起超越与内在统一的形而上学哲学观 ;他从人存在与超越的维度确立哲学存在的根据 ,为我们思考“哲学何为”提供了可取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中期,形而上学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海德格尔之所以转向形而上学研究,既受到一战之中以及一战之后德国复兴形而上学思潮的影响,也是为了摆脱基础存在论所带来的哲学人类学定位,同时还为了更为集中与彻底地研究存在的问题。转向形而上学也反映了他在学术表达方式和人事方面的考量。30年代中后期,海德格尔有了新的形而上学转向———转而批判形而上学本身,这使得其思想历程彻底步入了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孙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精通诗、赋等多种文体,其后期玄言诗由玄理转向玄境,推动了中国诗歌意境的发展;其山水诗赋、模拟民歌之作对南朝山水诗、宫体诗等诗歌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对南朝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都认为存在与无是同一的,但若仔细加以深究,就会发现他们的论题名同而实异。这两位思想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歧异。黑格尔虽然洞见到了存在与无的同一性,但由于他未能就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来思考存在,故而他的这个命题、乃至整个存在论仍然置身在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无之同一性来自于存在论差异,因此他不仅基本澄清了形而上学的本质,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悲剧的诞生》可从生存论角度解读。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探讨了悲剧的诞生、灭亡、更生;同时,尼采阐发了他的悲剧观,其中包括艺术的形而上学性质和酒神智慧,尼采的悲剧观其实是一种生存论。尼采的生存论不仅指涉个体的人生在世,也指涉民族的生存。尼采揭示了希腊人的艺术化生存,他提出向希腊人学习。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把道家哲学界定为境界形而上学,但他认为"道"不具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动性.蒙培元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哲学,提出"道"是实存或实在,但不承认"道"的独立性和本源性.实际上,在老子那里"道"是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的,也有独立性和本源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哲学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中西哲学差异主要在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主要是在学问、学说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则凸显的是"觉悟"的意义;而且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并未远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上看,墨子思想具有明显的经验维度,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审视问题的功利尺度,“天志”与“明鬼”的他律色彩,思想方法上的归纳。墨子思想的经验维度说明墨子学说着眼于人的世俗生活与经验存在,这是对先秦儒道丽家形上品格的一种突破、偏离与纠正。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探讨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观:科学作为人的活动,是人存在的方式;而现代科学本质上是作为数学筹划、研究和作为技术的科学;现代科学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探讨超越了流俗的工具论而上升到形而上学层次,他的这些科学思想对于当今身处技术时代的人们反思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高度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向着生存论的转向。立足于这一存在论基地,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也作了存在论高度的澄明,从而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扭转了对人与自然作知性科学理解的路向,并开启了达致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道路。深刻领会这一思想,非但有利于理解马克思整个存在论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对当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