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利用单参数和双参数的阿基米德族Copula函数对美国国债市场与纽约石油期货市场之间的尾部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与美国股票市场与石油期货市场之间的尾部相关性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描述美国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与石油期货市场之间的尾部相关性方面,双参数的阿基米德族Copula函数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美国国债市场与石油期货市场之间具有非对称的尾部相关性,上尾相关性虽然很小,但比下尾相关性大,下尾相关系数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大开发的资金保障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金保障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瓶颈性”因素。为此 ,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资金保障战略应是 :1 逐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缩小地区差距。提高中央财政的汲取能力和政府对西部投资的比重。加快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西部大开发发行专项建设国债。创造条件给地方发行专项地方国债权。 2 广开市场融资渠道 ,利用股票市场融资 ,培育地区性金融中心 ,继续扩大债券融资。 3 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 ,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地区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国债投资基金是一种以国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共同基金。我国国债市场现状需要引入国债投资基金 ,本文分析了发展国债基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市场利率与国债价格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就下降;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就上升。并且,市场利率的变动对长期债券价格的影响幅度比短期债券价格的影响幅度大。由此得出债券投资的正确策略是:当预测市场利率将要下跌时应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反之,当预测市场利率将要上升时就应卖出长期国债、买入短期国债,以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经历了单轨制的证券市场、有行无市的证券市场和兴旺的证券市场三个发展阶段。在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等有关部门为了确保其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了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股票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居民的参与意识、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债市场总体呈良性运转态势,但也出现风险,国债市场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共存,近期国债市场走势有可能走出低迷行情。  相似文献   

7.
与国债、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市场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非常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规避非常规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利用ARIMA模型研究了SARS事件对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影响。通过建立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对SARS事件期间的股票市场收益率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发现,在SARS事件发生期间,上证指数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值大部分都为负数,而上证国债指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值大部分都为正数。实证结果表明,由于存在投资者的安全性转移行为,SARS事件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了负向冲击,对国债市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储蓄国债是指由财政部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储蓄类债券。今年7月1日,我国首期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成功发行,改变了我国储蓄国债形式单一的状况。从发展前景来看,储蓄国债(电子式)将成为我国居民个人投资的主要品种。但在短期内,由于受我国居民的传统偏好、金融意识的影响,储蓄国债(凭证式)①仍有极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储蓄国债市场的发展思路是:平稳发展凭证式储蓄国债,进一步完善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品种、发行条件,拓展购买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稳步扩大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发行规模,最终以电子式储蓄国债代替凭证式储蓄国债。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决定了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基于预期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分析了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基准利率对不同期限国债利率的影响程度、时滞和持续性为衡量标准,运用我国2006—2019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美国1982—2008年的联邦基金利率(FFR),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国债传导的有效性.研究发现,SHIBOR和FFR均对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有显著影响,但SHIBOR的影响明显小于FFR.同时,我国国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脉冲响应水平和持续性低于美国.此外,对长期国债利率预期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基准利率对短期国债利率预期的影响弱于美国.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弱于美国.适度增加国债市场体量、提高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频率、改变当前国债市场的分割状态、改善投资者结构和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
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指数作为买卖对象的期货。股指期货交易的实质是将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的过程,其风险是通过对股市走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操作相互抵消的。其主要功能是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投资等,是专业市场人士使用的投资组合管理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成熟的国债市场 ,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石 ,不但为我国金融体系提供巨大的流动性资本 ,而且为全社会投资者提供了低风险的投资工具 ,同时也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对国债市场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效应。通过对货币供应、股票市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总额等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渠道产生效果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投资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两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是否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还有待检验.从DCC-MGARCH模型中提取出房地产市场变量与股票市场变量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以此来表征两市场的联动效应,发现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尤其是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新阶段以后,由正向联动为主转为负向联动为主.进一步地,基于中国宏观经济2000—2018年的月度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实证考察了两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影响,从新的视角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探究.结论是: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正向联动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房价和股价的增长都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此,深化资产市场体制改革,在进行政策调控时考虑对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的影响,促进房、股两市正向联动,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股市在长期发展过程所形成“蓝筹股市场”的路径依赖对新技术革命的影响 ,得出了股票市场投资者蓝筹股投资心理行为路径依赖 ,导致了股票市场对创新技术具有逆向选择效应 ,股票市场利于蓝筹股价值发现的交易制度路径依赖导致“团队创新”激励不足的结论 ;而且由于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比例越来越高 ,因而在现有股票市场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资本市场将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6.
以市场指数作为投资组合,选取上海股票市场2013年6月7日到2017年5月26日的6个市场指数的周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对CAPM模型进行时间序列检验和横截面检验。时间序列检验的结果表明: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线性关系;横截面检验结果表明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β系数之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的线性关系,非系统风险也不能较好地解释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变动,说明CAPM模型在当前的上海股票市场中并不适用,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股票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前 ,我国股票市场长期的低迷状态及众多股票发行跌破发行价的现象 ,引起人们对股票市场理性投资的关注。通过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解读了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债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商业银行代理国债业务 ,投入极小 ,能够获得稳定无风险的手续费收入 ,有利于提高社会形象 ,稳定客户 ,稳定资金 ,保持业务的发展后劲。代理国债业务的风险和影响是可以承受和避免的 ,商业银行应适当增加代理国债的数量和市场占比 ,实现国债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 ,从而加快个人银行业务的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国债流通市场 ,又称二级市场 ,与国债一级市场互为依存。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债一级市场的增发空间。长期以来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滞后于一级市场 ,市场分割的存在致使二级市场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考察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国债期货     
本文在分析我国九五年投资热点国债期货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国债期货与股票、商品期货的对比分析,确认了国债期货的优越性及其社会意义。并对影响国债期货价格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利率变化的重要性。同时对投资国债期货的操作亦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