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2.
意识哲学的当代形式是意识现象学.胡塞尔是意识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一生都投入在认知现象学研究领域.海德格尔承袭胡塞尔,他早期的现象学可以叫做"此在现象学",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些人称之为"存在现象学",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3.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4.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5.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绝大多数文字被用来描述滞留在时间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滞留与原印象的关联。胡塞尔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指出:前摄是对将要到来之物的原本意识,它以将来的样式表明其在时间结构中的关系,并且标明意识生活更多体验的感知的敞开性。但是,在《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中,前摄的地位与作用获得了应有的重视。通过对前摄与原体现、前摄与滞留、前摄与充实关系的现象学描述与分析,胡塞尔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完整的内时间意识结构,而且在对时间意识之本质的沉思中也阐发了其发生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坚执认识批判的无前提性原则 ,并且在此原则指导下他获得了绝对明证的纯粹意识领域。当他指明纯粹意识流中意向行为赋予感觉与料以意义而使意向对象呈现出来 ,“对象在直观中构造起自身”时 ,显然他的现象学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的最高发展。然而 ,他克服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现象学方法中却内在地包含着非主体主义精神。这种非主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说源于每一纯粹意识 (包括自身感知 )必然具有的当场境域性 ,而当场境域性思想又进一步引发了 2 0世纪生存论哲学。  相似文献   

7.
诗可以兴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开兴体的结构之谜与(审美)功能之谜,必须借助海德格尔对时间的出色分析。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去解决深层历史学的精神发生,其理论依据在于哲学现象学的微观结构与文化人类学的宏观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解释学循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解析的时间意识的三重内涵,也即诗学人类学之"兴"的主要内涵,即纯粹时间体验、死亡意识和焦虑感。从兴的内在结构看来,它既是体(时间意识),又是用(时间感受);既是主体的内在直观形式,又是客体的具体存在模态。  相似文献   

8.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试图超越旧的“形而上学”传统是胡塞尔一贯的观点。西方学者一般依据这一观点.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是一种方法,因、而特别强调其现象学方法论研究。实际上,胡塞尔拒绝旧的“形而上学”,旨在建立其严密科学的现象学本体论。这种严密科学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一种以“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基石的先验唯心论。  相似文献   

10.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Ⅰ>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和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希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时间图型学说及其现象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分析这个基本问题 ,我们发现先导性的问题是 :对象意识是如何构成的 ?在感性论中 ,康德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感性直观能力 ,是接受对象给予的初步条件 ;通过先验演绎 ,康德证明了对象意识构造的可能性 ;时间图型学说则具体说明了对象意识的构造机制。时间图型学说对批判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导向了现象学的解读。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视为批判哲学的完成 ;海德格尔对时间图型的解释则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先验还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先验还原的作用在于揭示被自然态度所遮蔽的纯粹意识领域,在于通过悬搁对自然经验进行变样从而纯粹化自然意识。先验还原之所以是胡塞尔现象学的第一原则,乃在于它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是第一的;而且,先验还原的实行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学的其它原则如面向实事本身、直观原则以及我恩一我思对象方法原则等,都必须以先验还原为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认为,客观主义的偏执使人们遗忘了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探问。通过现象学的操作,人与世界的最原初关联展现出来,从而使对人生本真意义的理解成为可能。虽然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直观描述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主客观对立框架,但是,他所开启的每一意向构成必然具有的构造"边缘域"思想又是对其先验主体的消解,蕴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4.
"意识"是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概念有"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最基本的含义,前者作为意向体验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作为"内意识"或"自身意识"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分析,试图对意识及其意向体验进行现象学的澄清。  相似文献   

15.
"动感"形式之所以广泛呈现于造物艺术中,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缘由.其中,人的生理感知为"动感"形式的存在提供了先决条件;人在生活中对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动感"形式存在的情感依托;而"动感"形式的存在,又是人之哲学观念以及生命根本意义与价值的反映.由此可见,"动感"作为造物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视觉经验与造物意识的总结,是审美心理与情感思维的追求,也是生存状态和生命情态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的还原、直观和构造李健国现象学所研究的现象是“纯粹现象”,即呈现于意识中的一切东西。为了能够从纯粹意识现象中发现和把握本质的、一般性的东西,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致力于方法的研究,著...  相似文献   

17.
刘士林从思想史语境中发掘文明精神结构--真善美--的工作目标具有先验批判品格,富于理论建树意义.然而历史语境的经验性使其夹带某种与先验批判的纯粹逻辑普遍性要求的不一致性,成为一种不纯粹的先验批判.其消极影响是,这种先验批判的论断有效性缺乏必然保证.因此,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完成关于真善美的纯粹先验批判任务的逻辑语境,在这种纯粹先验批判中检验那种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先验批判的真理性,即在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间的切合中充分肯定和巩固这种先验批判.为此,笔者将真善美问题依其与存在的直接相关性而向普遍存在形式还原,并从意识存在中寻求超越主客对立的更高抽象水平的普遍存在形式,进而把真善美逻辑地确定为普遍存在形式的不同构成内容分别向特殊存在作评价使用的结果,由此,真善美被具体地统一于普遍存在形式上,并通过意识对存在形式的追求这一中介而成为精神活动的带有动力属性的普遍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8.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I》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和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希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相似文献   

19.
在意识现象学的领域中,情感行为占有很大的权重。与它相近的意识体验类型还有感受或感情、情感、情绪、心态等等;而与它相邻的意识领域则主要由认知行为和意欲行为构成。对情感意识的各个类型的界定和分析是意识现象学所要施行的初步工作。舍勒所完成的诸多情感意识的现象学分析为后来的情感哲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方向。他将感受行为首先理解为价值感受及其种种形式,对应于被感受价值的种种质料。各种迹象表明,情感领域中的先天感受形式与后天感受内容完全可以用认识领域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模式来解释,因而在整个意识领域中都处处可以发现胡塞尔所说的“先天综合原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事实与心灵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困扰着语言哲学家们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素提出了原子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图象论,奎因提出了观察句理论.他们都是在理性主义二元论的层面上,力图在事实和语言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但在现象学构成论或者超二元论观念看来,语言、事实与心灵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有一条先验的通道.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维特根斯坦与部分现象学者看到的是它们的内在关联,奎因看到的是它们的外在关联.而麦克道威尔因为看到的只是内在的关联,于是就打算取消这些哲学问题;但是他忽略了还有外在关联这一重要的事实.本文试图从问题的内、外关联两个方面阐述原初句理论,并证明它就是语言、事实与心灵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