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薛涌 《可乐》2008,(12):58-59
蹲下来不会矮了你的身高。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没》轰动全国。虽然这不过是一部科幻灾难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国太平盛世的陶醉感,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社会现在应进行准备的,不是未来的崛起,而是意想不到的衰落。也许20年后,中国衰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要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崛起的“光荣孤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塑造、传播、提升国家形象。国家媒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主要传播者,此次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在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中,传播并塑造了一个快速高效、领导有力、以民为本、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并积极“引导”国外传媒正面塑造中国形象,承担起了一个大国国家媒体应有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当下,建立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的传播行为,是一场话语生产与权力争夺的较量,是中国在综合国力渐增后试图获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大国形象的新尝试。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话语历经媒体"家国同构"与"天下大同"的模式化生产,已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标识,媒体以"一带一路"话语为载体,企图建构身份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助力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安全化"理论视角下,"能源"在当代世界已成为一个从多角度被高度安全化的范畴,可以同时作为"存在性威胁"和"指涉对象"进入安全化进程之中;能源是一个独特的、极为重要的议题,具有极大的安全化潜力。能源因素同时作用于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能源话语"(尤其是"能源安全话语")是一国"能源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与建构元素。"能源安全话语"与"能源软实力""国家能源安全"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维护能源安全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而国家形象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依赖能源安全话语的持续建构作用。近年来中国能源话语中的"安全观"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视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与中国理论。中国能源话语应积极建构自身"积极、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完善能源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关于中国的话语无所不在。但是,国外的"中国话语"经常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本文以"中国崛起"话语为例,以选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学界、媒体的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国外的"中国话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关于"中国崛起"的话语与中国的"中国崛起"话语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出关于中国话语的一些共性问题。基于这些话语差异和共性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改善国外"中国话语",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建议。论文也为整体提升国外的"中国话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建“美国主流媒体北京冬奥会涉华报道语料库”,运用语料库辅助的三维话语分析法,通过主题词、搭配词、索引行等微观层面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冬奥会期间涉华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从宏观层面剖析其建构动因。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围绕“冬奥会”“人权”“民主” “外交关系”等话题建构了复杂且负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美国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媒体对华形象的负面建构背弃了新闻的客观公正,这是受美国国家利益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丟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叶淑兰 《国际论坛》2012,(6):39-44,78
西方不断"创新"并主导有关"中国形象"的话语,中国被动反应,创建与主导话语的能力不足。西方有关"中国形象"的负面话语背后隐含一定程度的"受害者情结"。中国对西方话语的反驳感性与理性并举,但语气与方式略显生硬。目前,中西话语互动存在攻击—辩解以及恐惧—愤怒两对恶性循环。赢得"中国形象"话语权,中国需要增强自信心,打破攻击—辩解以及恐惧—愤怒的恶性循环。中国还要主动建构"中国形象"新话语,注意改进话语表达方式。总之,"中国形象"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包括心态、战略与行为调整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问题是国际媒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由西方主流媒体主导。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使得新疆问题更具国际性、复杂性和敏感性,从而成为外国媒体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切入点。外媒在报道中透视的中国形象是与其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我国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国际传播力度,抢占话语权,展示真实客观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不过,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同时,以美国为主的许多西方国家都对中国的迅速发展表现出了担忧,特别是"中国威胁论"又沉渣泛起。当几乎大多数国家以及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中美将重蹈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时,中国却在一直努力寻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摆脱传统的大国关系,避免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固有冲突与对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海洋权益从从长期以来的漠视到如今在国家利益层面上日益凸显,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仅是中国取得海洋权益的法律依据,也是中国解决与和中国存在海洋纠纷、反制美国侵犯中国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法律利器.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合法有理的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搞好国际合作是建设"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体现,有助于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连接东西方的航运和商贸中心,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与西方国家普遍将汉班托塔港项目建构为"中国为小国制造债务陷阱"或"中国掠夺性政策"的负面舆论不同,斯里兰卡媒体认可这一项目发挥了促进斯里兰卡经济发展与推进中斯两国关系的正向效应,在"中国债务陷阱论""港口股份所有权""港口项目加剧大国博弈"等议题上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政治博弈与话语竞争,展现了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媒体报道显示,斯里兰卡对中斯加深合作既有期待也有疑虑。斯里兰卡民众怀有的"小国对大国处于弱势"的心理倾向、斯里兰卡国内政治局势变化以及大国博弈是影响港口项目舆论生态的内外动因,但项目本身的进展与成效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后疫情时期,中国针对汉班托塔港等关键项目需要"软硬并进",在调整"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模式、妥善处理债务问题等工作的基础上,改变被动应对西方舆论的局面,为推进更加透明、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共商共建的"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探究国外媒体对中国公共政策议题的策略解读与建构过程,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施政国际环境。以国外媒体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结合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从体裁类型、议题属性、话语方式、情感倾向四个层面出发,探究误读发生的诱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国外媒体倾向采用通讯及述评的方式,集中报道与人权相关的政治议题,并通过"对立"与"多声"的话语策略,设置"议题政治化"的框架,进而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因此,为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应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完善国家战略传播的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国家对外传播语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6.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对华报道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通过EBSCO数据库,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对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对华报道进行关注度、内容和倾向性分析,可揭示西方的中国国家形象变化曲线及变化原因,利于探索媒体语篇、意识形态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奇观"是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法国学者盖·德堡那里借用并转化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形象增值""视觉主导"的时代特征。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制造同意,达成社会共识。在我国的政治传播领域,全国"两会"报道是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新型主流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爆款"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播转型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普遍采用了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的策略,冀图借此改变过往姿态僵硬、语态生硬、载体技术落后等弊病,从而在政治传播中达到有效传播,形成共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传播异化现象是指以"科学传播"为名传播伪科学和反科学内容的现象。借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科学传播异化形式可分为"科学传播产品的异化""科学传播活动本身的异化""科学家形象的异化"和"科学家、媒体人和受众之间关系的异化"。科学传播异化的产生受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影响,即把科学知识当作由媒介构建出来的社会现实,将媒体视为科学知识的主要建构者。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透视媒介形式本身可能引起科学传播异化的原因。这些理论透视有助于避免科学传播异化的发生,以保证科学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思维也在进行着调整,由注重政府外交向注重公共外交转型,由“强硬外交”向“巧实力外交”转变.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变化主导着美国建构新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即采取“主动—接近”的公共外交姿态,尤为注重“网络外交”.在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方面,通过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为主导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全球传播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交往、参与国际治理的重器.当今世界正处于剧烈分裂对抗的局势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动荡世界之下,中国,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如何通过全球传播加以应对?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提出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重要品质,可以成为化解人类困境的基础和资源,其包括:"自主创新"的运动法则、"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