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道德资源,是影响深远、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精选了上自先秦下迄晚清,涵盖文、史、哲等多个领域的经典名句,按照自强、诚信、仁义、智勇、孝慈、廉耻、礼敬、勤俭、正气、中和十个修身德目进行分类,内容包括优秀的民族品格、优  相似文献   

2.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 ,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对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应如何继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金林  卞之峣  董佳婧 《民族学刊》2023,(10):20-26+14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族人民的代代传承中延续至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在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宝藏,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励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在深入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包括四个方面: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各族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强化学校教育,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余红艳 《民族学刊》2023,(9):135-144+167
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具有的民间性、故事性、世界性和文化共通性等特质,赋予其鲜明的国际讲述与传播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传播学是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的国际传播优势体现在交流的民间性、故事的传奇性和文化的共通性三方面。从国际传播视角,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可分为文化同源类、文化共通类和文化相异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经典故事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与民间路径。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国际传播应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为宗旨,在国际同类型故事的交流传播史基础上,深挖故事元素,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提升转化能力,重视故事比较视野;培育传播主体,创新精准传播模式,从“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谁来传播”这三大方面增强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袁同凯  赵经纬 《民族学刊》2022,13(12):107-117, 157
近年来,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展开了诸多探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文化路径也得到了极大关注。因此,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动力所在尤为必要。以文化选择为视角,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观视:一方面,由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多元行动主体对传统民间舞蹈的适应性发展,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动力,力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决定论”固然有失偏颇,然而,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本文在分析中华大地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重要支撑。当前我们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中,我们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内涵,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美育的融合,探索两者有机融合后的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时之举。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目标指向、价值准则、实践依托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图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目前,将搭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发挥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主导的宣教特效、建构特色场域为基点的文化回忆空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推进“两创”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是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人的尊敬爱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中国北方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在其统治时期实行了诸多对老年人优礼照顾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能引起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重视,使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尊重和认同,从而有利于其统治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民族复兴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华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初 ,1 92 1年初版的常乃著《中华民族小史》堪称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开山之作。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 ,相继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比较著名的有王桐龄著《中华民族史》(1 93 4)、郭维屏著《中华民族发展史》(1 93 6 )、李广平著《中华民族发展史》(1 94 1 )、张旭光著《中华民族发展史纲》(1 94 2 )、俞剑华著《中华民族史》(1 94 4)等。这些著作使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1 94 9年以后 ,为了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及时组成代表各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持续散发着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精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生活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提出有效路径,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生活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精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诸如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淡薄等,提出有效路径,增强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憨生别传》中的憨生,塑造了一个似“憨”实“厚”的具有人性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对高甲戏表演的传承发展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勒 《中国藏学》2002,(4):6-21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提出自新石器时代起 ,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三大民族系统。这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更高发展层次便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源和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 ,主要论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大地上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历史渊源关系 (重点放在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上 ) ,证明藏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和融合中华大地上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成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版图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更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西周、秦、西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些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为这块土地埋下了深厚的中华文脉根基,也留存了数量巨大的文化瑰宝.同时,陕西作为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发生地,同样也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革命历程,继承了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