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苗族服饰纹样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服饰数量、样式、种类极其繁复.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文化内涵.作者对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研究,并结合苗族风土民情、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相关图案,进行相关的书籍装帧应用设计,使其与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新颖有效的保护苗族服饰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苗族锉花,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是用凿刀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湘西苗族锉花,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着锉刀下的湘西风情。  相似文献   

3.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服饰数量、样式、种类极其繁复。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文化内涵。作者对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研究,并结合苗族风土民情、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相关图案,进行相关的书籍装帧应用设计,使其与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新颖有效的保护苗族服饰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踏虎凿花是湘西苗族人民用心灵和挫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凿刻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纹样图案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章从踏虎凿花的背景分析切入,对踏虎凿花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加以深层探究,通过对踏虎凿花几代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介绍以及对其代表性作品题材、工艺特征进行描述和解析,展现踏虎凿花艺术在纹样、构图、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演变历史,探索其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为泸溪地区踏虎凿花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踏虎凿花是湘西苗族人民用心灵和挫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凿刻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纹样图案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章从踏虎凿花的背景分析切入,对踏虎凿花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加以深层探究,通过对踏虎凿花几代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介绍以及对其代表性作品题材、工艺特征进行描述和解析,展现踏虎凿花艺术在纹样、构图、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演变历史,探索其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为泸溪地区踏虎凿花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梁平 《民族论坛》2006,(3):31-31
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是穿在身上的,这历史与文化的书写者便是勤劳聪慧的苗族妇女,是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织、绣出了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记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也是区别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以绣见长。图样多为花草鸟虫,质料主要是棉布、麻布,也有部分是丝绸。制作工艺大多是刺绣、挑花与蜡染、编织、镶衬等方式并用,做工考究,装饰繁复,令人眼花缭乱。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西江人逢年过节或遇大事,必穿花衣,戴银饰。这服饰偏好,推动了西江民族风情旅游,也带动了西江的商业发展。在西江…  相似文献   

8.
正苗族刺绣,即苗绣。苗族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艺术珍宝,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古老民族手工艺术之一。苗族刺绣图案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深含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情感的真挚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记载着劳动和生活方式的印记。本文立足湘西苗歌与苗族历史、人文生态的关联,从历史文献、文化功能、文化认同三个视角剖析了湘西苗歌的衰微与复兴,对梳理湘西苗歌历史渊源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作为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苗族服饰图案在纹样取材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上具有艺术性,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苗族服饰元素具有装饰性色彩、趣味性造型、平面性构图的审美意趣.同时阐述苗族题材工笔人物画发展应从个性化的形象、光与明暗、虚实变化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湘西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德夯……土家山歌、苗族鼓舞、毛古斯……傩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哭嫁、四月八、赶中秋……湘西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湘西提供了极具根源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魅力,还为湘西的文化产业、文艺事业提供了来自原生态的蓬勃生机,以及迥异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发展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三都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绝活,以马尾线和丝线作为主要原材料而制作的一种特俗刺绣品,它是水族妇女们对生活中的物象进行抽象化和意象化的产物,其制作工艺独特,图案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在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各学术界的关注,水族马尾绣图案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族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以及在现代设计境遇中的应用,作者提出水族马尾绣图案元素再创造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在具体设计应用的方法,希望能对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构建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三都水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绝活,以马尾线和丝线作为主要原材料而制作的一种特俗刺绣品,它是水族妇女们对生活中的物象进行抽象化和意象化的产物,其制作工艺独特,图案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在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各学术界的关注,水族马尾绣图案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水族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以及在现代设计境遇中的应用,作者提出水族马尾绣图案元素再创造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在具体设计应用的方法,希望能对马尾绣图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构建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苗族刺绣的图纹绚烂多彩,笔者被苗绣的美所深深吸引,曾深入贵州省东南部的凯里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图腾崇拜入手对中国鸟图腾的年代进行浅析,通过对苗族历史和习俗关系的探究,试图追寻苗族刺绣图案文化内涵并分析苗族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使得民间艺术从隐形民俗生活状态走向旅游景观的场景中,在改变自身文化特质和外在形式的基础上,以旅游产品或旅游景观的样式得以存显。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拥有的民间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受制于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民间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6.
苗族刺绣的图纹绚烂多彩,笔者被苗绣的美所深深吸引,曾深入贵州省东南部的凯里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图腾崇拜入手对中国鸟图腾的年代进行浅析,通过对苗族历史和习俗关系的探究,试图追寻苗族刺绣图案文化内涵并分析苗族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7.
湘西自古就是神秘之地,那里有许多灵异古怪的事令人匪夷所思,赶尸便是其中一例。 我们常用“行尸走肉”这个词,形容那些庸碌无为、百无一用的“活死人”。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湘西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一种巫术叫作“苗司赶尸”,也称“辰州符”。“辰州符”能驱使已经死去的人走路,那光景才真正算得上是“行尸走肉”呢。 当今不少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其巫术的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赶尸,对于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具有多重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民风古朴。总人口230多万,其中土家族和苗联占了总人口的6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和发展了光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党对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后,湘西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也空前活跃,一方面,土家族苗族农民传统欣赏习惯和偏爱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土家苗寨继续流荡布撒;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地文化与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使湘西农村民族文化出现兼收并蓄,多层次,多色彩的局面。 1.墟场文化。湘西自治州有222个乡镇,其中开设墟场的占乡镇总数的60%。这些墟场大都是5天一场,也有的是3天一场。每到赶场天,人少的5千、8千,人多的3万、5万。录相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