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国矿难原因和治理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矿难频频发生,政府政策不断出台,许多学者也在不断研究。国内学者对矿难的研究都是探析原因提出对策。综合看来,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煤矿企业、煤矿职工、政府及其相关安全管理部门三个利益相关者出发,研究了煤矿企业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失责;煤矿职工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失效;政府及其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煤炭大省,又是矿难频发的省份,发生矿难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为了遏制矿难的发生,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非常必要。我国目前的行政首长问责制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已有规定没有得到落实等弊端,我省应从完善行政问责的制度、转变政府角色、完善矿难发生的事前防范机制、严格各级官员在矿难预防中的行政责任方面来完善矿难预防中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绝大多数的矿难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其中安全投入不足、行政监管不力、产权制度不完善、矿工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薄弱、责任追究不到位等制度性因素尤为突出。针对我国矿难频发的现状,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矿难防控体系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矿难。作为矿难防控的法律措施之一,刑法在矿难防控体系中处于最后手段地位.在矿难防控中应当起到规范、保护、补偿和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3)
美国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国家,虽然科技发达,设备先进,也还是不能绝对避免意外发生。2006新年刚过了一天,当地时间1月2日清晨6时30分左右,美国东部西弗吉尼亚州一煤矿发生爆炸,致使被困13名矿工中12人丧生。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产煤国之一,但矿难非常罕见,此次事件因此成为美国这20多年来最大的一起矿难。美国也有过矿难高发期,曾经同中国一样经历过外延式经济增长和粗放式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以来矿难事故在中国频繁爆发,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然灾难或偶然现象,而应被认为是一种带有某种必然性的事件.通过对矿难原因深层次、多角度剖析,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作者从法律制度与观念建设角度,提出解决矿难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矿难事故发生频率逐年增高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公共政策的层面上看,并非公共政策不完善,而是大量的政策法规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对政策的标的群体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即公共政策的失灵在煤矿安全问题上表现了突出的问题。本文从公共政策失灵的角度对矿难频发的原因和对策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矿难是当今社会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其主要社会原因是,矿主和与煤矿有非法经济关系的官员欺上瞒下,致使监督部门无法深入矿区及时地了解煤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媒介作为整个社会预警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肩负着舆论预警、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制止矿难发生的重大职责;而矿工,是抵制矿难发生的潜在力量之一,我们有必要在制度上提高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并为其提供与其他社会群体对话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与我国制度伦理设计的缺陷和个体道德的滑坡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将两者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使制度伦理的设计体现其正义性和伦理关怀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性上使之以公正原则、关怀原则、责任原则、敬畏生命原则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矿难发生的主要原因:矿工在矿难频发的背景下依然选择采矿是其“理性选择”,是因为二元劳动力市场、其自身素质以及高额的补偿工资使然;对于矿主来说,当下的法律责任设定和法律执行的情况还不足以使其进行卓有成效的安全措施和适量采矿进而减少矿难;国家相关机关的工作人员与矿主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变为“规制的俘虏”,降低监管的作用。本文并就此提出了对策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打造矿难治理的准备构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对矿业行业的具体要求。矿难因为涉及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导致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矿难治理的准备机制不足,因此治理矿难频发关键要立足“3R”,即“备战、反应、关联”,打造矿难治理的准备构成体系,建立、健全我国矿难治理的长效准备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为遏制矿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并没有达到根本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矿难的根源是采矿权人追求超额利润的冒险性.以法律制度规范采矿权价格,从根本上遏制超额利润,是遏制矿难频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态势已得到遏制,百万吨死亡率低位徘徊,但与欧美矿业大国相比仍属矿难大国。文章针对新时期矿难始终遏而不止的深层次内因进行了文化心理学分析,通过梳理心理和文化互构与从业人员对文化刺激内在固有解释间的关系,阐述了以此为基础表现出来的符合该文化所规定的行为反应模式对矿难的催化作用,并从人的社会属性视角归纳了诱发矿难的隐性因素。研究认为,制度和技术设备层面的防范基本到位后,遏止矿难的重点要转向人文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法制因素与近代开滦煤矿矿难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开滦煤矿在其生产经营繁荣的背后,却是矿难频发、难以遏止,矿难造成的惨重伤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矿业法律和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中国近代的法律体系很不健全,法制环境也很不规范,所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矿业法规系统。这表现为:一方面,缺少关于矿业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即使制定了一些矿业法规,也不能全面严格地去执行。因此,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是近代煤矿存在重大隐患的首因,也成为导致近代开滦煤矿矿难发生的法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咸丰同治时期是近代史上中法之间教案不断发生与发展时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文化和外交的原因,而教案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传教士以侵略中国的本国政府为后盾,既在经济上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造成生存危机,又在政治上危及了统治秩序,造成社会危机、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15.
劳动权利、义务异化是异化劳动不道德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矿难问题的两大伦理维度。在马克思看来,矿工劳动权利,尤其是健康、安全权严重缺失是矿难的实质所在;资本家草菅人命是造成矿难的根本成因;资产阶级政府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是造成矿难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劳动权利、义务观启示我们,防治矿难,克服异化劳动是根本要求;健全完善机器设备,积极发展大型煤业集团,加强“安全民主”建设,扫除不道德煤矿资本的权力靠山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居住在没有煤矿的城市,但我一直关注着矿难事件,因为矿藏是国家的财富,矿难中罹难的是我们的同胞,矿难频发已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我相信,一切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对矿难寄于关心,而不是冷若冰霜。近年来, 矿难事故接二连三,特别是去年10 月份以来,煤矿特大事故连连发生, 春节期间辽宁省孙家湾煤矿的爆炸声更是震撼人心。这是近50年来最大的事故,死亡214人。在和平环境,这是令人惊心的数字。  相似文献   

17.
矿难治理对策:一种劳动经济学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难频发已成为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加以根本性的解决。运用劳动经济学的享乐工资模型分析中小煤矿矿难事故问题,指出矿工的特定劳动供给行为和矿主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劳动需求行为共同构成了矿难事故的成因及条件。因此,治理矿难必须从调整矿工的劳动供给行为与矿主的劳动需求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即在享乐主义工资模型动态化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治理对策,方能达到治本的目的。这些治理对策包括改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提高矿工整体薪酬水平、逐步提高矿难死亡赔偿标准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观点,重大矿难事故背后往往存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官员的失职渎职以及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存在贿赂和腐败行为的矿难事故模型。研究表明,通过考虑矿主与负有资源矿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官员之间的博弈,可以得到矿主的最优贿赂额。通过引入时间因素,将矿难事故的概率内生化。从而最优贿赂额、资源矿的安全生产标准、官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腐败的成本、资源矿的收益等一系列因素都将系统影响矿难事故的发生,并据此提出防治矿难事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19日,山西省朔州细水煤矿发生爆炸,导致了72人死亡的特大事故。这次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人民日报》也进行了连续性的报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自3月19日之后对于这次矿难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来探究朔州“3·19”矿难的社会传播过程,从而思考山西政府、朔州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工作。>新闻报道的过程及形式1、时间。报道频率呈现由紧渐松的态势。矿难发生后的1周内报道密度最大,从3月21日第一篇对于矿难的报道,到3月26日,总共发布了4篇直接针对“3·19”矿难的报道;之后的报道都是间接提及矿难的,4月份报道减少,有2篇,5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嬗变张炯·新中国文艺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文艺思潮产生急剧的嬗变与尖锐的斗争不是没有历史原因。当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氛围都发生除旧布新的深刻变革时,文学思潮作为意识形态最敏感的一个部分,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在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