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数学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康德作为现代性的旗手以先天直观形式论证数学真理的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则以现代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反对理性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赫费首先从当代思想论争的视角为康德的数学哲学进行了有力辩护,然后通过厘清数学与纯粹哲学的关系来批判那种以数学学科现状去论证后现代主义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怡 《浙江学刊》2004,(2):74-81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数学实在论"、"存在数学对象吗"和"数学的基础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入手,对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给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这种争论在哲学史中的深厚根源.作者认为,数学哲学研究对我们认识哲学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只有清楚地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的构造物,而不是把它看作某种对外部世界的对应解释,我们才会理解哲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商品经济带来了承诺。在需要哲学的改革时代,哲学也应作出自己的承诺。哲学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使得它的承诺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行业。文章认为哲学的承诺具有沉重性、神圣性、艰苦性。即便如此,面对时代的需要和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哲学必须尽快对民族、对时代作出自己庄重的、负责任的承诺。  相似文献   

4.
问:罗蒂教授,当您谈到分析哲学“超越并取消了”它自身时,所指是什么? 罗:我的意思是,它最终自己废弃了自己,分析哲学以逻辑、语言、分析真理和观念分析的种种概念起家,却反过来又批判它们。因而,它的种种分析的后果是将自己的理论工具分析殆尽。问:在您看来,维特根斯坦、奎因和塞  相似文献   

5.
哲学从一开始就是试图通过对真理的寻求来超越前哲学关于实事的“显现”方式与实事本身的“存在”以及如何存在问题的意见之争。她的第一条道路是建立在巴曼尼德斯存在与真理之共属性基础上的早期古代希腊思维,第二条道路是随笛卡尔将意识提升为基质而开始的近代主体主义,现象学则是具体实践第三条道路的尝试,即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再次试图克服上述意见之争的尝试———它放弃对显现与存在的关系究竟是巴曼尼德斯的共属性还是皮隆的怀疑论鸿沟的问题作任何表态。从这个完全彻底的悬搁中,将自发地产生出现象学基础上的未来哲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 近十年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近十年我国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讨论。一,真理与实践问题讨论一九七八年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其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巨,是我国哲学研究有史以来所少见的。这场讨论所涉及的非止是一般的哲学分歧,更主要的是深刻的思想分歧,尤其是这场讨论一开始就带有的政治上“拨乱反正”的意味,更使它为人们树立了思想解放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新兴起的生态伦理学主张,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万物的主人,只不过是自然界大家庭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人类沙文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肆无忌禅的破坏,人类必须悬崖勒马彻底纠正自己的过失,从零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生态道德。在尊重一切实在的存在和一切实在的过程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人类必须自觉地消除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对立. 生态伦理学是生态哲学的产物,从本质上说是元哲学的产物。本文拟从元哲学的层次谈谈生态伦理学的哲学硬核。 一、真理的选择与价值的选择──方法论上的二元论 从生态伦理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荆晶  王佳佳 《浙江学刊》2022,(5):129-138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史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哲学家们老是退回到他们研究的起点上,去思索“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群星璀灿的思想家的行列,但哲学却老是在原地踏步,仿佛从来未向前跨过一步似的。也许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特点,也正是哲学吸相人们不倦地去探索真理的一个动力。 今天,在哲学走过了20多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的今天,我们能否对这个令人困惑的哲学之谜有一个新的解答呢?毋庸讳言,解答是有的。但我们却不能用现成的、直接的方式把它说出来,哲学史自身的发展已经把我们正在寻求的谜底展示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演进看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本质高清海,张慧彬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它通过人对世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但哲学对于这一目的实现不可能一次完成、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曲折的、渐进的过程。因...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2):1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社会深刻变革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具有动态流变与追新求异、物质占有与精神匮乏、思想虚无与自由创造并存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催生新哲学,理性精神的确立、个体主体的觉醒、对真理真知的信仰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当代青年只有把握了新时代的哲学脉动,才能在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中,传承文明的火炬,肩负起自身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这一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的“存在”,进入20世纪以后已历史地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已上升为一种哲学自觉,集中表现为20世纪文化哲学的兴起。并且随着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关心、对于自身精神家园的关怀、对于自身文化实践正负效应的反思,这一思潮已跃现于人类思维的时代前列。当然,我们感到,20世纪关于文化哲学的著作不断问世,但是具体讨论探索文化哲学当代视野的专著却甚为少见。邹广文博士所著的《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富于个性特征和价值,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个性特…  相似文献   

15.
柳田谦十郎是日本现代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奋斗,想追求人生真理。但走着曲折的道路。从最初搞教育,接着信仰唯心论和宗教哲学,最后倾倒在西田的为人和其唯心论之下,完全变成为西田哲学的忠实信徒,并自命为是其实践者和保卫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西田哲学的代表人物,却...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哲学在反思自己的传统形态和方法时,也将面对新的现实而以新的形态体现自身的价值.它在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面对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等三个方面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近代哲学中所蕴藏的回肠荡气的主体特征。主体性不仅是中国近代哲学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正是主体性划定了中国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理论分野。一、古代哲学扼杀、混灭了主体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封建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这决定了它必然要扼杀和混灭主体意识,牺牲个人的权利和个性来维护至等无上的皇权及大一统的局面。1.本体论上推崇元气、天理、同心为宇宙本原,用整体吞噬和湮没了个体。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越是抽象、混饨的本体越具有包容性,它自身越没有规…  相似文献   

18.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相似文献   

19.
从布伦塔诺的表象论看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布伦塔诺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从表象入手对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作出区分静态呈现的物理现象是科学的认识对象,而具有“意向的”功能的心理现象则为哲学、宗教所体验和解读。科学的认识止于感觉经验,其真理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然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安顿人的心灵、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等等,却只能依靠哲学和宗教。哲学是第六意识思维的结晶,能达于超验层面;宗教则是身心合证之结果,能超越超验,直达存在之源、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可以用实践哲学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应涵盖其思想的前后期.然而,作为前期代表作的<真理与方法>在这方面所占比重和篇幅很小,以致人们很难将它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其实,伽达默尔这部经典本身就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它集中体现于该书第二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学的现实意义"一节中.此节包含作者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种解释学的解读,可视为<真理与方法>的核心,它奠定了伽达默尔整个实践哲学的基础,并影响到其后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