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联合国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10年,当下,"非遗"保护已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政府到学界都把"非遗"作为"保护对象"来制定和讨论它的保护制度和保护方法。实际上,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下,"非遗"是作为某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是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一种"消费对象"而存在的。因此,在"非遗"的保护实践中,树立起"非遗"不仅应该被"保护",而且还可以被"消费"的新认识、新观念,在被"保护"和被"消费"之间建立一种有序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做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在"活态"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我国"非遗"地方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加强非遗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的建设与实施,促进了非遗项目和保护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促使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入,非遗项目国际国内交流传播活动广泛开展,非遗项目的开发、研讨和大众传播蓬勃进行.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全民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非遗保护的规范还需确立,非遗的生存环境保护有待改善.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作为个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息手段和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从而成为了各国开展文化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探索中前行,建设生态博物馆是诸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传承保护方式之一。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我国首个此类型的博物馆,通过解剖、分析其实施构想、内部解构和具体方式,把握其运行规律,对我国运用建设非遗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方式开展非遗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得到生产性保护的关键.手工类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是在特定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中,通过生产、销售、流通诸环节历史地形成.面对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传统手工艺必须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才能保护其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面对激烈的市场化转型,则必须通过商标原产地保护、甚至行业标准的制定,保护核心技艺及其形成的品牌价值;面对文化转型,则有赖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文化创新, 探索核心技艺传承-品质管理- 品牌保护- 文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广东石湾酒厂对于其核心技艺—玉冰烧酿造技艺的保护传承,给了我们上述启示.  相似文献   

9.
非遗保护,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的保护实践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即缺乏整体性保护理念。"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护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对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要重视"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这三者与非遗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村落文化是非遗的载体,活态文化是非遗传承的水系,而文化空间则是非遗生发的母体。  相似文献   

10.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与亟待保护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目前亟需引起重视的有以下问题:全面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问题;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 ;民间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人物名片季海波,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浙江省文化厅优秀专家、浙江省文澜讲坛客座教授,从事非遗保护不遗余力——投入廊桥申遗保护工作,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廊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曾带队完成三座国宝廊桥的修复,获2017年度"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弘扬泰顺"四大木偶",大力推进泰顺民俗活动;组织发掘和申报各级非遗项目,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贵州作为一个非遗大省,有必要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粹通过恰当的英译从而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通过对贵州非遗项目及内容的研究,并在借鉴学者的相关翻译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贵州非遗文化英译过程中,应以译者为翻译的主体.旨在尊重客观实际下发挥适当的译者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译本不仅具有高度的可读性,还能把文化现象、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传递到读者,从而实现让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大部分"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是以方言为载体,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曲艺、民歌等方面。以辽西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5项,对这些项目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现状揭示目前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利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是目前非遗的两种主要保护形式,前者被认为是非遗保护的理想模式,后者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底线保护。而在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陕西省渭南市,这两种保护形式并不占主导地位,当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非遗项目公共产品化和公共文化活动非遗化的方式,使得两项工作互嵌,实现了双赢。这种互嵌的方式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非遗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遗产以来,到文化部提出的具有中国非遗保护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可认为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之后文化部提倡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但会促使非遗的进一步资源化,也会推进保护与利用、发展关系的进一步明朗化,同时,在前一阶段非遗保护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将在追求经济价值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实践中突现并且具体化。针对保护和利用、持续和发展等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切实探讨的课题。结合日本的经验和探索,面对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提倡"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方法更科学地管理资源,面对一项新的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业,我们也有必要在非遗的管理上探讨运用内发型发展论的可能性,以取之于民间,惠泽于民间。  相似文献   

20.
从常州非遗保护的宣传困境和常州动漫的发展优势来看,非遗保护与动漫化传播相结合有较好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将非遗文化与常州动漫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在分析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从非遗动漫支持政策、非遗动漫人才培育体系、非遗动漫产业链、非遗动漫融合项目等角度论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