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虽然建国后通过合作化道路,个体农民经济被改造成集体经济,然而这种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仍然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集合,并未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把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置于新条件背景之下,同时也使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使我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道路理论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生产发展的历史。原始社会的家庭是唯一的生产单位,是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的单位,是唯一的经济单位和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历史就是家庭发展的历史。在阶级社会,家庭不是唯一的和主要的生产单位、经济单位和生产关系,它对阶级社会的生产和历史发展,不起主要的和突出的决定作用,但是它并没有失去一定的决定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包括个体家庭经济成分,当今的中国家庭一般来说,是社会的主要的生产单位之一、经济单位之一和生产关系之一,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着突出的、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家庭经营的变迁过程中,探讨家庭经营的主要优势、继续坚持家庭经营的重要意义和对策。一、从家庭经营的历史演变中看生产力的作用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完整意义的家庭必须是个体的。家庭经营,是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生产时期发展的社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是没有个体家庭的,更没有家庭经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春秋普遍化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个体小农家庭,由于受到封建的赋役剥削、自然灾害、战争灾难和商人压榨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分化状态中,分化后的个体小农家庭成员的出路主要有成为佃农、雇工、奴婢、弃农经商、流亡、参加起义等。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一定的婚姻基础上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学、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的家庭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同时又是经济消费单位,在当前农村及其某些单位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这种家庭又具有生产单位的性质。家庭制度的变革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受所有制的支配。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处于变动之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对中国家庭结构的研究中,把它划为四个类型,即:(1)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泛推 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家庭承包制度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难以适应。因此,如何通过对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的突出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其推行之初,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政策威力,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具体表现为生产的个体化与封建土地占有制的矛盾。分散的生产资料( 小块土地) 占有制只能与分散的个体化小农生产力相适应,而土地兼并造成的生产资料集中,则每与分散的小农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横征暴敛造成的剥削加重,又与有限的小农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从而引起周期性危机和改朝换代  相似文献   

8.
透过农地经营历史变迁,我们总能够找寻到小农被改造的例证;历时30余年小农经济又走到命运被改变的十字路口.对中国粮食生产而言,急需找准问题,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难题是一项复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农业生产业态转变,需重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制.文章借助持续5年45个家庭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展开小农生产微观机理探析,重新估计小农家庭水稻种植生产函数,揭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达性.结果表明:对效率损失而言,由人为可控制的部分占到72.3%,随机无效率的贡献占到27.7%,社会化程度趋高的小农其价格预期直接影响种植意愿,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概率达到13%.经济层面,粮价早已挫伤了散户小农种粮积极性,水稻种植生产陷入了无效率陷阱;社会层面,乡土社会转型的准备工作迟迟未跟进.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定目标,关键在于权衡利与弊的关系之后,重建效率与公平平衡之大局;事在人为,植入社会化小农特征考释粮食生产多了一层内容设计.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在社会与经济之间寻求二者的内在平衡,重构小农经济效率认识.  相似文献   

9.
规则可用于分析国家权力制度变迁和乡土社会秩序流变。社会规则生产的终极目的和无意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权威性地投射出个体与社会关系重构图景。规则作用于社会秩序的调节与其在制度建构中的演化和生存独立性相关。以庭院空间生产中小农的行动逻辑来解析规则的生产是从微观视角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生发与规则形成进行解读。小农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劳动力主体和社会组织,透过其在庭院空间生产中的行动逻辑,可分析农村社会秩序变迁与规则生产过程。农村社区庭院空间生产过程是规则运作下小农行动策略的连续调整,从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变迁场域中抽离出庭院空间这一小农行动空间,探析"规则—行动"框架下小农行动逻辑是了解小农行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从农村拉开序幕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的历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经济基础为主要目标。实践证明,在中国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是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相似文献   

11.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它是夏商西周三代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广阔率础,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春秋时代,在作为“普遍奴隶”的广大村社成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村公社日趋解体,逐步转变为个体小农的乡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也相应瓦解,产生了作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的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以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确立,农村公社逐渐变为历史陈迹,但其影响却在各个领域长期存在并留下不少曲折反映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竞争推动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走向社会化,个体化小生产必然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淘汰,小农变成无产者。 当今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社会化,小农家庭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消失,但小农户已经被整合进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从属和依附于大资本,处在半无产化状态。 个体小农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通过农民组织化重构食物生产与流通体系,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简单手工劳动基础上的正常组织形式 ,即便是佃耕小农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的合理性 ;家庭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但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承运工具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延存。  相似文献   

14.
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动下,以改造传统农业为目标的企业式家庭农场应运而生。企业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如下特征:高资本技术要素、大规模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管理及企业化的市场销售和风险规避方式,这完全符合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期许,因而常常被树为典型。但是,因为在发展中要求较高的环境、面临较大的风险,企业式家庭农场只能是少数精英农户的选择,大多数小农无法走通此路。因此政府不应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完全寄托于企业式家庭农场身上,大量存在的小农、中农等多元经营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基础,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击和瓦解了人民公社那种“一大二公”的旧体制,确认了农户家庭是农村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每一个农户家庭的生产、投资、积累、消费行为,共同构成了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农户家庭的积累也是农户执行社会进步的职能。农户家庭中积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对广大农村形成过两次冲击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2至14世纪时,由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这样一种经济关系逐渐向农村渗透,由促使封建领主将劳役地租折算成货币地租为始,从而对农村的封建经济起着侵蚀和瓦解作用,引起了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小农生产和小农家庭经济成了14、15世纪西欧农村的基本经济模式。文中以大量的材料,分析了农奴所交地租及负担其他杂役情况,折算成货币地租后对农民和领主所带来的利和弊  相似文献   

17.
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农业是居于压倒优势地位的产业类型,它以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决定了工商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战国秦汉时期,在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小农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小农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为交换得到盐铁等必需品所进行的生产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国家财政需求对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规模有较大影响,但对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并无多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适应当时的经济结构又为之服务,是其必然组成部分,并非腐蚀剂,它与所谓"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乃至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小农”概念的界定及其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学术界给"小农"一词所下的各种定义,一般都是对其主体进行直观的描述和概括,而缺乏"量的规定性"。小农经济形态的变化,既受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消费需求弹性的影响,但其上限应由农民家庭劳动力的独立经营能力决定,下限由维持一个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决定。我国实行高度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已经超出了一个标准的小农计量单位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尚不足以使绝大多数农户过上温饱舒适的小康生活,它所具有的自我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必须重新塑造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农民农是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它与郊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地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就业密切相关,农民农一般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具有较强的专业分工并深受市场影响,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都市小农。郊区农民农的存在反映了小农强大的生命力,也表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水平的不足,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决定了都市郊区农村农民农是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还是都市小农。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两性关系的产物,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有什么样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婚姻和家庭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引起了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的变化。每一个民族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组织形式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因此,对民主改革前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