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具特色的苗族乐器——芦笙黄正彪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苗语称芦笙为“给”、“嘎”或“杆”。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一般的芦笙,都有一个木制的音斗(笙身),在音斗内插有数根长短不一而粗细大体相同(有的不同)的竹管(一般有6管,多的有12管,...  相似文献   

2.
漫谈芦笙     
我国南方的苗、侗、水、仡佬、彝、佤、景颇、拉祜等少数民族都喜爱吹奏一种多管乐器——芦笙.在苗族人民中,芦笙的群众性尤为广泛,以致人们一提起芦笙就会联想到苗族.居住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的苗族人民,都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数都有芦笙乐队,并且专为吹芦笙、跳芦笙舞开辟活动场所——芦笙场或芦笙坡.农闲季节,青年人几乎手不离笙.  相似文献   

3.
侗族芦笙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每个民族也就必然产生自己民族风格的乐器。芦笙,是侗族以往生活中不可少的乐器,是侗族古老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接力棒。祭祀祖母“萨岁”,行年行月等集体活动,开款、讲款大会和各种群众场合,都要用芦笙来壮声威或者表演比赛。出行时用它作前导,款会时用它间款场。芦笙队的好坏,往往被视为关系到全寨荣辱的大事,异常重视,几乎每家都有两架以上芦笙。芦笙从低音部到高音部,少者有五六种,多者达十余种。最高大的低音芦笙高达数丈,而最  相似文献   

4.
芦笙,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每当苗寨欢庆佳节的时侯,由几十支、几百支芦笙组成的笙乐队,吹奏起各种乐曲,盛装打扮的苗家姑娘们围着芦笙队翩翩起舞。芦笙和着姑娘们优美的舞步,给苗家的节日增添了无比欢乐的气氛。我国西南的瑶、侗、土家、彝、侃、怒、傣、拉祜、纳西、傈僳等族及苦聪人一也喜欢吹芦笙。  相似文献   

5.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6.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民会在他们劳动之余,吹起芦笙,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悠扬的芦笙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本文主要分析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演变,总结了苗族芦笙艺术的表现形态及社会功能,指出了苗族芦笙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中的不足,并在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苗族芦笙艺术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光村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舟溪镇,在凯里市南15公里处,离舟溪镇2公里,新光村聚居着138户潘姓苗族居民,计570多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秀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芦笙文化的滋润,使这里的苗族群众敦厚淳朴,勤劳诚实,能歌善舞。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州人民政府把新光列为全州100个民族民间文化村寨之一;省文化厅命名新光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8.
壮乡芦笙王     
年届花甲的朱国谋,是广西罗城仫佬族人,现为中国管弦乐学会的会员,是广西著名的芦笙王。 朱国谋在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有着汉、壮、苗、瑶、侗、仫佬等6个民族聚居的县城里,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却有音乐的天赋,从小就痴迷于民族音乐和乐器。他说,在12岁时就可以用树叶将一首刚刚听过的曲子吹出来。1959年他进入县文工团,从此开始了他的器乐生涯。 他说,以前的芦笙有6个竹管,只有5个音,和声简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至今仍有许多地方的演奏仍在使用。经过摸索,朱国谋研究出16根管的芦笙,而现在正研制…  相似文献   

9.
李菁 《民族论坛》2009,(11):52-53
在苗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着原始的巫术巫风,因为巫与舞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苗族舞蹈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重要的体现,同时它也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通过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巫文化现象的阐释,论述巫文化对苗族芦笙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然非常喜欢的乐器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族群众多和底蕴深厚的特点。其形制多样、调式繁杂、运用广泛、表演舞蹈种类繁多。两千多年前,芦笙文化就已经在西南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流传,由苗瑶、百越、百濮、氐羌等族系发展起来的十几个民族都具有浓厚的芦笙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已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11.
<正> 芦笙是我国苗、侗等民族所喜爱的吹管乐器,在苗岭侗乡广泛流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芦笙由六支竹管组成,大的长至一、二丈、小的只有八、九寸。各地的芦竹在构造和调音上有显著差异,但都声音悠扬悦耳。其伴奏的莽筒,大有八、九寸直径,用树干挖空而成,内安一支有簧塞的竹管,用时两人抬一人吹,声音低沉而雄浑。侗族的传说认为:是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共同吹响了芦笙,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相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苗岭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芦笙队,每年农闲时便举行“跳  相似文献   

12.
知识荟萃     
你知道苗族的芦笙吗?芦笙,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乐器。每当苗寨欢庆佳节的时候,由几十支、几百支芦笙组成的笙乐队,吹奏起各种乐曲,盛装打扮得苗家姑娘们  相似文献   

13.
广西柳州地区歌舞剧团来京演出舞剧《灯花》。在记者招待会上,柳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话音刚落,悠扬的芦笙响了起来。一位身着棕色中山装的老人,双手捧着一把芦笙,一根长长的漂亮的羽毛飘拂着。他边吹边舞,声声传出动人的情韵。副局长说,这是我们苗族欢迎客人的一种方式。记者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这个老人就是广西著名的苗族民间艺术家、《灯花》编导之一龙老太。二十八岁进舞校 1954年,龙老太离开广西苗山,来到北京城。舞蹈学校的考  相似文献   

14.
芦笙客     
“呜-呜-呜!”侗家坎寨芦笙队吹响了《邀伴曲》。人齐之后,抬起大芦笙,扛着次芦笙,背上小芦笙,迎着晚霞,奔向邀请他们的坪寨——去作芦笙客。从坎寨到坪寨有五里,中间隔着个冲寨,全是崎岖山路。按规矩过寨是不能悄声的,于是吹了两遍《过路曲》,告诉冲寨:我们只是经过,不劳接待。当天边最后一道霞光落进白云山怀抱时,坎寨的芦笙队来到坪寨门前,大小芦笙一起“呜呜嘤嘤”地吹起了《应邀曲》,意思是:我们应邀来了!坪寨的芦笙队赶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2,(1):45-47
<正>遗产发现地: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乐器。通道县土地总面积2238.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6%。现辖7镇14乡21.69万人,其中侗族占78.3%,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侗族自治县。芦笙传承区域占全县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16.
骄傲的芦笙     
正"不讲别的,且讲我们侗人祖先,没有什么娱乐,只拿芦笙做个热闹。"侗族芦笙,据传产生于三国时期,"娱乐""热闹"是《芦笙的来源》款词中所说的芦笙产生的缘由。几根小竹管做成的芦笙,因为它适应了聚族而居的侗族人群体性娱乐的要  相似文献   

17.
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拉祜族芦笙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芦笙舞在拉祜族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芦笙舞存在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民俗习惯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粗犷、豪迈是拉祜族芦笙舞的主要特点,这也充分展现出了拉祜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在拉祜族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及娱乐健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价值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中、小芦笙的配置蕴涵着阴阳学说。大芦笙属阳、地筒属阴;次大芦笙属阳、中芦笙属阴;次中芦笙属阳、小芦笙属阴。整堂芦笙的配音中大、次大芦笙为天音;地筒、小芦笙为地音;中、次中芦笙为人音。即大、次大芦笙为高、远位音;中、次中芦笙为次高、次远位音;小芦笙、地筒为低、近位音;高、远、次高、次远、低、近位音合成一体。"在芦笙配置的表层和谐背后,是侗族人深层的生命追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它的舞蹈艺术给人以独特的美,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传说三国时孟获镇守黔南一带,以竹锉孔吹者,作为行军打仗的信号之用。后来侗族人民受到欺压时,他们便吹起芦笙为集合号令,聚寨反抗,横行山寨的官吏往往被洪亮高昂的声音吓得逃之夭夭,芦笙成了保卫山寨的战斗号角。“男未娶者,以金鸡尾插鬓。农闲时一至一、二百人为曹(群),手相握而歌,数人吹芦笙前导之”,宋代《老学庵笔记》记述了辰州、靖州侗族地区男性头插金鸡尾,吹笙握手而歌舞的盛况。“斗鸡芦…  相似文献   

20.
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的苗侗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吹笙跳舞,欢度芦笙节。芦笙节是靖州锹里苗侗同胞的传统节日,藕团、平茶、三锹等乡镇都举行了传统热闹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