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王去邠”作为一个重要政治事件,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毛诗》和《说苑》等典籍中皆有记述。《史记》《毛诗》《说苑》对于此事的记述基本与《孟子》书中所言一致,《吕氏春秋》《淮南子》则是转录《庄子》之文。考察《孟子》《庄子》书中的内容,我们发现二者对于此事的记述却不尽相同。与西方的解释学有所不同,中国的经典诠释往往“寓作于编”,诠释者通过“笔削”经典文本而将自己的思想“编织”于其中。中国传统亦常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重构历史事件,重构的过程即为表达自身思想的过程,《孟子》与《庄子》对于“大王去邠”一事的不同叙述即是如此。通过详细对比并分析二者叙述此事时所呈现出的差异,以期从中窥得其背后所隐含着的孟子与庄子,乃至儒、道两家在政治哲学方面不同的思想路径及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2.
对孟子义利观的现代认识戚俊杰黄娜据史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下引《孟子》只注篇名)长期以来,论者往往抓住孟子这段话,说他重义轻利,或认为他只讲义不...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中曾指出:“孟子在当时以‘好辩’而受非难时人,据现存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魏晋时期鲁胜也曾评论说:“孟子非墨家,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注序》) 孟子确实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孟子自命为孔子的继承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俗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可见孟子是以孔子继承者而自居的。儒家是不尚辩论的,那么,作为儒家继承者的孟子似乎也不会注重辩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孟子的思想“被司马迁评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①。考之于《史记》,方知此言不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文中“见以为”是“被认为”之意。“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是孟子的什么主张呢?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孟子》可知,主要是孟子有关仁政爱民和重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等主张。这都是些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张。孟子的主张被谁认为是“还远而阔于事情”(即所谓“迂阔”)?显然是被…  相似文献   

5.
珠玉词:诗意的生命之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玉”就其形体而言,似乎接近渺小了,但因它有一种耀眼的光辉,结果却显得很大,并由此而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晏殊《珠玉词》的性质就有些与此相近。晏殊只存词一百三十余首,几乎都是短小的令词,既没有关乎家...  相似文献   

6.
张志公先生在《语境研究论文集》一书的序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说:“我是牛皮的”,这句话令人不解而且滑稽可笑,是个“病句”;如果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甲指着乙对丙说:“你看我俩的鞋很相像,但不一样,他是羊皮的,我是牛皮的.”这句话就通了,不发生疑问,也不觉得可笑,只觉得说得简洁.的确,语言符号好比是鱼,语境好比是水.鱼儿在水中生气勃勃,活力活现,离开了水则活不成.语言符号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符号的信息负荷,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7.
倘若不拘泥于形式,我们固然可以断言,《论语》中有关《诗经》的论述,可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论(本文取广义,包括词论),而谈到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论,就不能不推《孟子》为权舆了。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说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尽管孟子的本意是在“尚友”,客观上还是道出了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何况孟子本人还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去展开诗歌批评,只可惜他自己说诗,有时也拘执于“以意逆志”一法,以致断章取义,但是。对诗歌鉴赏与批评来说,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毕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极大地拓开了人们本来很狭窄的思维空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为说诗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很多老人一到73和84岁就心神不宁,担心自己过不去这个“坎”。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张湖德教授说,这种说法起源于孔子和孟子死时分别为虚岁73和84。因为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称他们为圣人,而圣人都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迈过这个“坎”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诸多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一是孟子并未实践其“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二是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诗》方法是对“断章取义”用《诗》方法的否定,分别给以辨正。并简要分析了孟子“以意逆志”说《诗》方法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11.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折取树枝;二、弯腰行礼;三、按摩。后两者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孟子“老吾老”的思想,多为训释家们采用。“折取树枝”则未然。说它是“攀折花枝”(朱东润语),似乎并非长者之喜求,说它是“取以为薪”,似乎并非长者之难为(可砍伐矮小的灌木或在野检拾)。但是,解“折枝”为“折取树枝”毕竟最是“尚简而通”,符合《孟子》文字浅近、语意明畅的语言风格。《庄子·人间世》:“夫柤、梨、橘、柚、果(?)之属,实熟则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又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孟子以私淑弟子而忠实地继承了他的伟大事业。孟子是把教育当作社会上的一件大事看待,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第三卷)。又说“善政不如善教。”(卷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而孟子则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卷四)按孔子之意,是在勉人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孟子则是为了防止有人强不知以为知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卷七)。两者的说法虽不相同,而目的则一,都是着眼于出好人材。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这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动的姿态,让学者自己去体会。孟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研究“启发式”教学是颇有启发的。语文教师上课,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着眼于把学生“讲懂”,另一种则是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懂”。前者可谓“发而不引”,后者则是“引而不发”。我们讲课应当“引而不发”。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学有成效,习有进步。“引而不发”,正是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生动  相似文献   

14.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边家珍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文章对于后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市文取法孟、韩”。从韩愈、苏武、王安石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作家巴尔扎克读了雨果的《修道院所见》一诗,对“壁虎,浴看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一句描写深有感触,他十分风趣地说:“雨果先生在湿地得到壁虎.将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壁虎喜欢太阳,生活在干燥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长于言辞、善于辩论的思想家。一部《孟子》留给后人研究、学习、借鉴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孟子辩论的艺术技巧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求古为今用,在古人的语言实践中探珠求宝,努力寻找提高言辞辩说能力的一些启示。一、善于用日常生活事理设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焦循的《孟子题辞》:"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孟子在辩论风格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善于用比喻来说理,在滔滔不绝的叙述中,寄寓了所要阐明的道理。翻开《孟子》,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比喻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7.
乍一看来,《非韩)一篇,较之《论衡》中的其他将文,并不玄妙,十分易读,它唤起学者的反响是,王充唯一专题辨章法家的理论文章,除了格出其“养德养力”政见的明确张示外,过多的惋惜使是不该滑向张扬儒家、称道和义的思维误区.断言张扬儒家、称道礼义,也不为“虚妄”.韩非斥责慌失为“五台”之一,王充却美言俪生是礼义的化身(“夫儒生,和义也”),而礼义又是治国之纲纪(“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并用魏文侯敬重段干木而感化泰国罢兵不攻作例举厂段干木阀门不出,演文敬之,表式其间,秦军闻之,车不政资”).王充果百眼膺…  相似文献   

18.
《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上刊载了王毅同志《<诗·大雅·灵台>孟子旧解驳议》一文。作者力图辨明《灵台》一诗的主题是充分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驳正孟子以“与民同乐”去解释此诗“旨趣”的谬误。拜读之余,我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我认为《灵台》这首诗的主题并不如王文所说是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而是夸赞周文王的得民众爱戴和游观闻乐之乐;第二,孟子向梁惠王引述《灵台》诗句后所说的话,并不如王文所说是在解释此诗的“旨趣”,而是对诗意的随意发挥。下面先说第一点: 《灵台》一诗,王文从多方面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9.
“以意逆志”,是孟子针对咸丘蒙曲解《北山》诗义的错误所提出的说诗方法。因为自身的儒家立场,咸丘蒙从《北山》一诗中获得了“文本义”“语境义”与“预期义”三重意义,这三重意义彼此矛盾,导致咸丘蒙对《北山》做出“断章取义”的理解。“以意逆志”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而《北山》又因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呈现出多种可被解读的向度,孟子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以意逆志”的“意”与“志”是儒家学说中“仁义”的体现,具有“心所同然”与“不忍之心”两个心理学前提。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具体表现为用伦理情感延伸出的亲亲之爱置换文本中表现出的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20.
褚双林 《可乐》2010,(8):60-60
一天,带小儿回山东老家,我让他尝尝大饼卷葱。饭桌上有酱,我指点他说:“你蘸着吃。”他立马站起来。看他误会了。我又说:“我是叫你蘸着吃!”他一时不明白,委屈地说:“我不是站起来了吗?还要我站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