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中和 《金陵瞭望》2006,(16):21-23
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解决以黎冲突问题的1701号决议得到以黎政府的认可,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5时以黎冲突发生,激烈交火近5周后,以黎双方实硎亭火。以黎冲突过程中,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至始至终的强硬态度迅速获得黎巴嫩普通民众的支持。有关方面的民意调查表明,随着以色列对黎巴嫩打击烈度不断加大,黎巴嫩普通民众在冲突中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真主党在黎巴嫩普通民众中的支持度迅速蹿升,许多原先对真主党立场持观望态度的人转而开始支持真主党。因此,有政治评论家认为真主党正在成为这场以黎冲突中最大的“赢家”。  相似文献   

2.
伊朗根据其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地区战略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巴列维王朝为了抵御苏联的威胁和应对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视以色列为外围战略盟友;霍梅尼虽然把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化,对以色列公开指责,但因共同的安全利益需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以秘密从事武器交易;海湾战争和冷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为争夺地区主导权,伊以展开激烈竞争甚至对抗;“9·11”事件后随着伊朗安全环境的恶化,为了争取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和转移伊核问题上与美欧的紧张气氛,伊朗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指责,甚至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袭击以色列。  相似文献   

3.
我站在贝鲁特新博物馆里一架CH-53型海种马直升机残缺的螺旋桨前。告示牌上写着:螺旋桨在2006年夏天的战争中“遭到抵抗力量的摧毁”,还有5、6架以色列军用机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一群带面罩的妇女把我推开,她们要在螺旋桨前照相。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建国与希伯来语复兴、大屠杀一样,在民族构建进程中占据着制高点之位。对于以色列人来说,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生死存亡之战;而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大灾难”。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第一位以色列本土作家伊兹哈尔面对大批流离失所的阿拉伯难民,不免遭受良知拷问。在其发人深省的中篇小说《黑泽废墟》中,他描写了以色列士兵对阿拉伯村民的驱逐,以及叙述人在驱逐阿拉伯人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在冲突,且在巴勒斯坦难民的苦境与历史上犹太人的流亡经历之间建构关联,对塑造以色列人的集体记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踏上以色列的土地,便赶上了以色列与黎巴嫩的边界冲突。 天蒙蒙亮,一群一群的轰炸机、战斗机、武装直升机就在头顶隆隆飞过。狂轰滥炸的地点离我驻地只有200多公里。当地的报纸、电台、电视一日数次报道着战果。而我们赴以工作的中国人却不免感到紧张,有些人成天担心“炸弹不长眼睛”,只巴望战争快快结束。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体味到战争的炮火硝烟。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与以色列在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中首次发生正面冲突。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973年“十月战争”中,叙利亚和埃及并肩作战,一度重创以色列军队,夺回部分戈兰高地.可很快便得而复失。此后,叙利亚为收回戈兰高地与以色列进行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谈判,虽然取得一些进展,却未能达成书面协议。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叙、以两国领导人相继表达复谈的愿望,然而双方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尽管叙、以和谈的道路坎坷而漫长,但却是改善两国关系、缓和地区形势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一名足球裁判员受中国足协、亚足联、国际足联的指派在1999年内先后去了东亚的韩国,西亚的黎巴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亚的印度以及非洲的约翰内斯堡和大洋洲的新西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比赛,在不同的季节和日子里留给了我不同的感受和十分难忘的记忆……黎巴嫩:贝鲁特官员说,明年亚洲杯 决赛时你们能见到一流的赛场 1999年6月3日,我随中国裁判组从北京经意大利米兰在当地时间凌晨4点到达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黎明前的贝鲁特称得上是灯火辉煌星光灿烂,城市也分外宁静。初到贝鲁特你不会感到这里曾经历了多年战争…  相似文献   

8.
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12月8日评选出2006年度最佳图片。这些图片主要反映了黎以战争、巴以冲突、美墨边境非法移民事件、首脑会晤及非洲难民等焦点国际事件。同时,还包括了体育、自然灾害及环境等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9.
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首创并总结了近代战争理论体系,对恩格斯、列宁的战争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首先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列宁随后将之发展了。“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所言的实质,实际上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种政治形式无法再在历史时空进程中延续下去,必然要由另一种政治形式所取代,也即:当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无法解决异族之间的经济(或其它)矛盾,更无法解决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矛盾时,这种异族之间的政治冲突就已经具备了迅速停止的客观必然性。 战争并不完全意味着革命,而“革命”则往往具备着暴力冲突(内部战争)的性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这里所指的“战争”只能是指民族间的暴力冲突。对这句导师的名言,我们认为应作如下的解释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0.
战乱中的“创意”2006年冬。以色列特拉维夫。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坐在官邸的会客室里,年届花甲的陈永龙大使从容地弹去烟灰,调侃着对记者说:“不知是我追着战争,还是战争追着我,反正,我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陈永龙从事外交工作30年,战争这个词汇与他如影相随:20世纪70年代,他在达卡总领馆见证了印巴战争,随后经历了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信使穿梭于全世界各个战乱地区之间;到了21世纪,他又在约旦近距离接触了美伊战争。2006年之夏,对久经战争磨练的陈大使来说仍然很不  相似文献   

11.
正以色列国名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之地,对于我来说,以色列,这个神奇之国早就根植在心,只是每当想起并谈到来一场以色列之行时,总是会遭受周边人惊奇的目光和质疑声。在绝大多数世人眼里,由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纷争,加沙地区时常爆发冲突,而时刻处在危险之中,去那里,无疑是自寻死路。在去过中东和北非后,以色列,这个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国家,这个三教合一之地,让我又燃起了向往的火焰。  相似文献   

12.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起,在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战争并未带来人民所期盼的和平与安稳,反而是更多的流离失所和贫穷。1993年,巴以双方正式开启了和谈之路,签订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奥斯陆协议》。然而,它并不意味着冲突的结束,而是走向新冲突的开始。论文从这个节点着手,分析了1993年至今的巴以冲突现状及其原因,并结合当今以色列开展的“护刃行动”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叙利亚与以色列在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中首次发生正面冲突。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973年"十月战争"中,叙利亚和埃及并肩作战,一度重创以色列军队,夺回部分戈兰高地,可很快便得而复失。此后,叙利亚为收回戈兰高地与以色列进行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谈判,虽然取得一些进展,却未能达成书面协议。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叙、以两国领导人相继表达复谈的愿望,然而双方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尽管叙、以和谈的道路坎坷而漫长,但却是改善两国关系、缓和地区形势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为何未赴博学鸿词廷试?学界向来有“装病辞试”和“病不能就道”两说。考察吴敬梓的心理过程,我们发现:被荐参加鸿博考试的吴敬梓,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趋向———回避”型心理冲突,一场小病,促成他选择了不赴廷试。他的行为既有真病的成分,也有装病的成分。研究这场心理冲突的发生、解决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吴敬梓的人格、有助于我们探讨《儒林外史》的开笔时间  相似文献   

15.
1973年“赎罪日战争”之后,以色列一度被笼罩在悲伤之中:以色列的选举时常与战争交替,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这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度。就在此时,一群左翼知识分子毅然从美国来到了耶路撒冷,并在这个国家组建左翼政党。当时,笔者加入了其中一个名为“莫基德”(Moked)的左翼政党。尽管该党的选民有限且缺乏公众的信任,但其支持者的立场却十分坚定。  相似文献   

16.
犹太定居点在冲突中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一年来的以巴冲突中,以色列的犹太定居点不时遭到巴勒斯坦枪手的报复性袭击,使双方冲突的局面更加混乱。这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被占巴领土内建造的犹太定居点的关注。 据以色列的一个“现在就要和平”组织的调查发现,自2001年2月以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新增犹太定居点34处。人们不禁要问,在以巴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之际,以色列的犹太定居点为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了呢?目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鲁思·弗雷姆森就此披露了幕后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土地,千百年来,人类经历了多少次的纷争、搏杀、冲突,甚至大规模的战争!现在,在非洲东南部的津巴布韦,也是因为土地,一场“风暴”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风暴”开始于今年2月,短短两个月内,席卷全津巴布韦,1000多个白人农场被占,多名白人农场主被杀,另有两名反对党“民主变革运动”的成员遇害。据悉,参与者成千上万,很多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战士。  相似文献   

18.
美国发动的以 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 ,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 ,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 ,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 ,所谓“后冷战”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 ,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 ,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参与伊拉克战争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参加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卷入有涉美国利益的历次战争或冲突一样,是澳美同盟关系平稳发展的体现。对澳大利亚来说,它是一场履行同盟义务和着眼于国家未来安全的保险战争;是一场密切澳美同盟关系借以实现其经济利益以及提升其在地区乃至国际性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战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澳大利亚参战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外战略的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47年初英国准备撤离希腊和土耳其时,杜鲁门就乘机使美国承担了“保护”这一地区免受“共产主义侵略”的义务,从而把中东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此后,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成为其全部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建国以来,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四次大规模战争,使中东成为战后世界动乱频仍的一个地区。本文拟对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