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电影《兰陵王》的舞蹈产生背景为论据,进而对《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乐》所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影片以"面具"为焦点将一个遥远的传说变化和发展。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电影审美情趣,又夸张地刻画了兰陵王传说的精髓"面具"。  相似文献   

2.
(一) 《兰陵王》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假面舞乐,它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唐以后逐渐湮没。但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如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古老的舞乐《兰陵王》。对于日本《兰陵王》的渊源,中日两国学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源于中国,另一种认为它源于印度。解放前,傅芸子先生曾发表《舞乐<兰陵王>考》,他根据历史上的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论证日本的《兰陵王》确系从中国传入。文中还详细介绍了日本舞乐《兰陵王》的装束、乐曲和舞容,以及日本学者对其来源的各种意见,对研究《兰陵王》颇具参考价值。但傅文的论证亦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五十年代,任半塘先生撰写了巨著《唐戏弄》,他在书中专辟《兰陵王》一节,以洋洋万言  相似文献   

3.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代表传统伦理道德的符号性形象,鹿子霖是一个代表着中国近现代交接点上市侩实用主义的符号性形象;白嘉轩以他“神像”一样的君子型人格面具换得世代族长的德高望重,鹿子霖则以他“鹿乡约”的人格面具换得人前风光人后风流。但在本质上,二人都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牺牲品,他们的形象象征了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历程,具有个体人类学的符号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5.
商晓娜 《新少年》2012,(9):26-27
王小天得到了一张鬼脸儿面具。没事儿的时候,他就把面具拿出来,戴在脸上。王小天的妈妈很不喜欢这张面具,她觉得面具太丑了,而且青面獠牙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吓人。王小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鬼脸儿面具嘛,不吓人还有什么意思?他渐渐地不满足于只在家里戴面具了,他想戴着面具到外面去转转。不过,妈妈阻止了他,她担心他会在外面闯祸。王小天只好在家里玩儿。他打开了电脑,一个新的恶作剧钻进了他的脑袋里。王小天申请了一个新的00号码,他把  相似文献   

6.
对于做学术工作来说,"博"和"约"的"结合"要有一个"过程"。哲学家康德,却是一位"吾道一以贯之"的大哲,他的思想严密到具有"不可撼动性",他50岁以后各种著作、思路之间的照应和应对都严丝合缝,这样"过得硬"的思想学风,是我们效仿的楷模。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一个内在关联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当了作家以后,仍然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农民本色。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按通知要求可以进场观看《小二黑结婚》的演出。《小二黑结婚》是自己亲手写的,他很想看看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搬到舞台上以后效果到底好不好。戏快开演了,他急急忙忙朝剧场走去,谁知刚走到门口,就被看门的给挡在了门外。  相似文献   

8.
考察著名作家陆文夫近几年的创作,就会发现他感受、理解和表现生活的方式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艺术转折,这正意味着他锻铸着大手笔,追求进入更高的文学境界。如果排一下陆文夫创作年表,八一年八月以后到八二年底,是一个创作空档。但是八三年伊始,他的中篇《美食家》和短篇《围墙》就接近爆响,次年春,这两篇力作又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并非外在的妖魔,而是孙悟空的"心魔"。"六耳"一词在《西游记》之前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代表着第三者。在佛教中"耳"为六根、六识之一,因此"六耳"也可借代为由六根生发出来的六识,即人的欲念和妄心。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看,真悟空代表着孙悟空的人格面具,而六耳猕猴幻化的假悟空则是孙悟空人格阴影的投射,真假猴王之战其实就是人格中面具与阴影的冲突。战胜了阴影,也就战胜了自我人格的魔性,但也代表着生命自由精神的削弱和反抗性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正汪曾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1920年出生在江苏高邮城内的东大街,1939年离开家乡到昆明,以后在外辗转飘荡40余年,但19年的家乡生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作品,有不少就是以高邮为背景写的,比如他在小说《受戒》里就写了这个一住就是半年的小庵。汪老曾经说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所接,  相似文献   

11.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 ,原意是“面具”(mask)的意思。公元前 10 0年左右 ,这种始于原始人的面具被古罗马的演员演出时使用 ,很快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以后就延续下来 ,并促成了“面具”成为“人格”一词的首义。古罗马的西塞罗对“人格”的引申意义做了四个方面的阐释 :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 ;2 .人的社会身份或角度 ;3 .专指有优异品质的人 ;4.人的尊严和声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人格”解释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 (或特征 )的有机结合 ,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 ,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  相似文献   

12.
姚明 《新天地》2012,(3):36
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部长已经走了一周年了,在《李梦华体育之路》一书中他的老伴牟淑芳曾这样写道:梦华重病时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曾两次问过我家里有存钱吗?甚至说:"以后有困难,你就把日本吉村送的高尔夫球杆卖了吧。"他一生坦坦荡荡没有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对物质生活看  相似文献   

13.
面具     
如此伪装的面具之下,流下的只有自己的眼泪。著名整形专家麦教授接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例,病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他要求麦教授为他取下脸上的面具。他告诉麦教授,这个面具是用特殊的仿真材料做成的,他戴上三十多年了,现在,他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9月19日,对马云以及阿里巴巴来说,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办者和掌门人,马云一夜之间成为"中国首富",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在美国成功上市以后,马云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的偶像是阿甘——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中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我不如意的时候就会看《阿甘正传》。"他说,"我在来纽约之前特意温习了一下。"他  相似文献   

15.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形象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他是分裂中挣扎的悲剧典型。透过项羽的文本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项羽是戴有“人格面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蒙田的面具     
通过分析蒙田的时代背景,以及《随笔集》的表面特征,得出结论:蒙田在写作中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以真诚为面具,施行他的教诲;但蒙田依然通过种种暗示,揭示了他的部分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7.
话题设计阅读下面的短诗《面具》,根据要求作文。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再美丽请以“面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构思点拨写好这个话题作文,首先是理解好这首短诗。诗中儿童的面具自然是指孩子们戴在脸上耍的“小猫”“小狗”“小白兔”之类的玩具,所以“没有了你便没有了乐趣”;而成人世界里的面具,“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是指成人之间虚伪、假象、造作等等,所以“有了你世界不再美丽”。因此,写作此文要尽量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生…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却披星戴月写了明史,而且一炮而红有一群"粉丝"天天追看他的博客,鼓吹他是"2006年心灵历史开创者",他的《明朝那些事儿》狂飙天涯论坛,点击率超百万,掀起了"明月狂潮",自发形成粉丝团体"明矾",并与反对者之间就此书展开争论,引发了论坛大战,被媒体称为"明月门"事件。他的网名叫当年明月,现实生活中是一位公务员。应当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它具备了流行  相似文献   

19.
泰戈尔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称引《老子》,其中有认同,有误读,更有化用。其认同主要表现为法天贵真,反对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所谓文明与发展;其误读有基于误译的误读,有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读,也有创造性的误读。泰戈尔是在思想成熟以后接受《老子》的,他借用《老子》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大部分属于化用。"化用"是接受的最高境界,也是接受理论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归宿》中主人公赫里奥特的人格特征。通过论述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在主人公身上的人格反映,揭示主人公前往小岛的探索之行实际上正是他努力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他从肉体磨难升华为精神磨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