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俞正梁教授1943年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国际政治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全国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建设项 目“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国 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俞正梁教授一直致力于从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国际 关系学科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之一。1998年俞正梁教授主持召开的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  相似文献   

2.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民族政治系统是民族政治生活的载体,直接制约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产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民族政治系统分成两类: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和非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前者产生于国家政治生活,后者产生于“市民社会”。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及管理形式、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了民族国家政治系统和民族地方政治系统对民族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对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系统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金炳镐,男,朝鲜族,1950年2月生于黑龙江延寿县,197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31年。1989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1993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2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写于不同阶段的11个“五一”纪念文本,建构了他与“五一”节之间的一种主客体历史关系.通过这些文本他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批判了第二国际中改良派的妥协思想和行为,宣传了共产国际工人运动的策略理论,同时为中国工人阶级提供了一套开展革命运动的政治术语.作为对剥削制度下的劳动问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瞿秋白的“五一”纪念文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2007年的风已经吹来了。这一年,我们将继续全面关注学术体制、学术焦点、学术话语乃至个人学术路径的变化等一系列新景观。我们把刊物作了一些调整,力求继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秉持理性和创新的精神,记录那些具有原创性的声音,努力把一本有品位的学术刊物奉献给读者。为了推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本刊特辟“民族理论与民族敢策研究”专栏,与读者分享最新成果。金炳镐教授勾勒了古今中外“民族”概念的发展脉络,着重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过程,精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新近提出的民族概念“六要素”,为民族“定义”作了新的论证。龚学增教授从民族发展过程入手,厘清了宗教与民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再次强调,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等同视之,这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一轮的藏彝走廊研究方兴未艾。“藏彝走廊专题”汇集了一组简洁的笔谈,李绍明、石硕、翁乃群、黄树民、王铭铭、赵心愚、李星星以及李锦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精彩纷呈。值得一读。“藏区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近来引人注目。著名藏学家冉光荣总结了几年来相关研究的突破与进展。庄万禄在艰苦细致调研基础上,对藏区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移民工作做了系统的剖析。郑长德教授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运行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发展程度低、经济的货币化不足,是民族经济研究领域值得重视的观点。陈达云教授提出的用核心竞争力理念构建民族院校发展战略的宏观构想,周大鸣用人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维西县的基础教育所作的深入细致的调查,严庆、边仕英的理论和政策探讨,构成了对民族教育多角度的研究。“文学研究”重头文章颇多。杨义先生《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甫一发表,旋即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鉴于很多研究者对与“重绘”相关的其他问题亦有浓厚的兴趣,特约请杨先生将当时未发表的这部分“中国文学的文化学、图志学问题”重新修订整理,发表于此。而杨义先生多年治学的经验,也以访谈的形式刊出,以飨读者。“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引人注目,但众说纷纭,博士生导师徐岱教授强调艺术文化的政治维度主要在于一种“元政治”,即关注“为所有人”的生存权利。博士生导师罗国威教授,用传世的各种善本《文选》与敦煌石室《文选》李善注本残卷比勘,互正错讹。新南威尔士大学寇志明先生认为台湾文学,尤其是白先勇和陈映真的作品不仅构成了所谓“文化中国”的文学的一部分,也从独特的台湾视角阐述了一种中国的民族寓言。台北国史馆协修侯坤宏先生对玄奘大师灵骨舍利一千三百余年来复杂的播迁过程作了仔细辨析,并特别论证了大师的留下的“法身舍利”(佛教经典)的当代意义。玄奘一生为法忘躯,与四川、新疆结下了深厚的佛缘,台湾玄奘大学黄运喜教授和上海社科院的刘元春研究员分别作了精辟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中,博士生导师李天德教授参照索罗模型,对我国经济转型战略作了分析。他主张由经济发展战略等外部的调整转向影响资本使用效率的金融制度因素等内部的调整。博士生导师牟军从“非法自白”的关键词“非法”和“自白”,展开了一种法理学和本体论的思辨,指出了其法律价值判断的重要性。李昌林博士认为,为了减少刑事诉讼领域的权力误用、滥用,应当进行公诉的司法审查。他们为法学研究贡献了新的思考。杨明洪、骆玲教授等人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研究,认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失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出了逐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措施。博士生导师蒋晓丽对“手机短信”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董天策教授对广东报业发展所进行的人文审思,以及台湾学者蔡琰、林承宇等人所分享的一些新颖话题,使新闻与传播前沿探索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 0 0 0级博士生 ,在博士生导师丁俊萍教授的指导和主持下 ,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研讨会上 ,大家一致认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根据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 ,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8.
延大学者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F0002-F0002
潘畅和,吉林省延吉市人,朝鲜族,1955年10月生。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教授,外国哲学学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世界史学科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专家。历任延边儒学学会第一任秘书长、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9.
在本期“民族研究”栏目中,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以四川理县桃坪羌乡为视点,从该地区的远古文化遗迹说起,追溯了当地的行政建置和族体问题,并从桃坪的铁林、天元和白空三座羌族神庙入手,深入探讨了羌族的宗教信仰问题。李先生认为,这三座寺庙既保留着羌族民间信仰形式的精髓,但在汉、藏等民族的人为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又显示出其宗教信仰具有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特点,为研究羌族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龚荫教授对我国古代南方边疆地区的民族教育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找出了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小说是鲁迅获得巨大文学声誉的起点,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同样也是整个鲁迅研究的重点。事实上,但凡意图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学者,都会力求对鲁迅小说的精神形式作出自己的描述。在“鲁迅研究:重读鲁迅小说”栏目中,鲁研专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和博士生常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剑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国兴,皆有各自独到见解。小说修辞学为我们理解《狂人日记》多方面的诗学因素提供了新的角度。学界新锐曹禧修博士另辟蹊径,认为在《狂人日记》的审美活动中,与其审人物形象,不如审人物角色;与其审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美,不如审人物角色话语中所裹挟的思想含量和技术含量;与其审人物的思想,则不如审作者的修辞策略。 在“历史研究”栏目,鲜于浩教授论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地位,指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实践,它既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又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革命和建设人才。黄修明教授论述了中国古代“孝治天下”的原则对巩固封建皇权、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长治久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以“孝”施政具有严重的政治弊病与道德缺陷。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构成了文明形态变革的内在动力。资本逻辑的文明形态将民族国家形塑为现代化主体力量,创造出空前的物质力量与人类的“世界历史”,却因“物的依赖关系”无法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质上是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之困,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能跳过或取消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建设阶段,要从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观、共同历史记忆、共有精神家园谱系中寻找建设新文明形态的资源,从中华文明可长可久之道、比较发展优势以及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中确证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新文明执政党品格、新文明知识体系、社会主义文明之治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朱明权教授,1944年1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1981年在南京大学英美近现代对外关系专业获硕士学位,此后即一直在复旦大学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学和研究,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国际安全、军备控制和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朱明权教授是我国非部队院校和研究机构中较早致力于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问题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早在1987年,他就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国际安全关系和美国防务政策的研究,在我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2.
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炳镐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青觉教授合著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04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我院学报编辑部于2001年10月23日邀请参加"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就我院学报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展开讨论。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杜荣坤研究员,云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林超民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副主编华祖根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高永久教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李红杰研究员等专家纷纷发言,他们对我院学报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保持的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我院学报多年来在坚持刊物的民族性、学术性、科学性、严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藏区发展专题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冉光荣教授从西藏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人手,就当地农牧民宗教生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他指出西藏农牧民宗教活动与寺庙经济关系日趋淡化.对寺庙依赖关系也在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农牧民宗教信仰自由度的提高.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主任安七一博士、博士生导师杨明洪教授等.从西藏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的西藏金融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近年来,王富仁教授力倡“新国学”,主张“国学”应该涵盖中国学术全部成果,真正体现中国学术独立性和整体性。为了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王先生正在着手将从孔子时代到当今的“国学”发展情况进行整理。本期特稿《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便是他的系列成果之一。文章的容量较大,看似“漫谈”,实际上自有规矩法度,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发人之未发,有一股沉着的思想力量。博士生导师陈玉屏教授本着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力求再现经典作家对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真实态度。他认为,马、恩、列、斯民族理论的基本倾向是以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列宁和斯大林甚至将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置服从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同时,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主义,也因其本质与阶级斗争学说相恃而受到经典作家们的否定和批判。中央民族大学罗莉副教授等认为,中国加入WTO的后期保护即将结束,政府利用WTO中的“绿箱”“黄箱”的条款,有利于建立国家对民族地区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推动其健康发展。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依据经济区划原则,分析了构建渝东南民族经济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国新教授提出:开发少数民族宗教人才资源,应对当前国内外宗教发展形势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挑战。崔红芬博士认为,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西夏国则效仿中原和吐著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制,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马明良教授分析了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和平理念,回应了在“文明冲突论”影响下人们对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误解。阿库乌雾是学者型的彝、汉双语诗人,其诗歌创作具有母语记忆和母语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比较文学等学科价值,我们发表了徐其超、邓时忠、周芳芸等教授的文章,对其彝汉诗歌创作文本进行分析、理解、诠释、阐发,期望在运用多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历经自在的历史形态和自觉自强的现代形态,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甲午战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从自在逐渐走向自觉,知识界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吸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国家理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本完成,中华民族被赋予了国民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意涵,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政治属性,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主体表达和国民依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多元交融的自在阶段、存亡抗争的自觉阶段和民族复兴的自强阶段,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国家逻辑、民族演进的历史逻辑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记忆问题主要缘起于后现代文化的各种历史终结话语,实质上是作为宏大叙事被解构之后、形态尚未成型的历史知识型.通常认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在史学层面解构历史意义的再现形式,在文学层面建构历史意识的分析模式,在理论层面呈现文化史的诗学空间.本文考察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记忆作为“叙述形式”问题之缘起,分析它作为“视域行动”效果之实质,以及探讨它作为“活态历史”意识之导向.  相似文献   

18.
杨虎德,男,土族。1962年11月出生,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1981年9月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学专业学习,198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深造,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任青海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青海民院研究》副主编,民族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土族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 杨虎德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相似文献   

19.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西方文学中反乌托邦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在三大帝国构成“静态”平衡的国际体系前提下,以主人公温斯顿和大洋邦的统治者英社为基点,塑造了五种历史与记忆的空间。从记忆参与政治建构的角度看,在这些记忆空间中,英社和温斯顿分别以记忆操纵和个体记忆为途径,来构建各自的历史叙事,以达到争夺大洋邦统治合法性的目的。通过两者的鲜明对比,奥威尔深刻揭示了人性与记忆、历史与极权统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最近,从我校“艺术学高级研讨班”上传来信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滕守尧研究员、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仲呈祥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奚传绩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部岸文和教授、帝山学院大学文学部岛本流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应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道一教授的邀请,来我校讲学。“艺术学高级研讨班”是艺术学系受教育部委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