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共产主义,名副其实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的最重要成果。马克思和他的天才战友恩格斯在其智力活动初期,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1841)的前言中断言,“唯心主义不是臆造,而是真理。”只是到了1842年,在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的文章中,才发现了他的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雏型。1844年,在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深远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首先是指一种实体性的平台,即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但正如党的十六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所申明的,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做实体性界定的同时,马克思还从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层面,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非实体性理解,即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并非只是一种实体性的平台,还是哲学视域中的意义、价值和情境,其核心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回归。所以我们不能用标准、条件等实体性的尺度去衡量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他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方向和维度,虽然对象化的诸多矛盾难以在未来某一天"真正解决",但共产主义应该坚持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方向,要具有解决这些矛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这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真实涵义。共产主义在全部"世界历史"中生成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就存在于现实活动中,存在于我们的实践中。所以,一个共产主义者必须努力工作,积极实践,同时保持共产主义的操守和情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一生与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之相互启发。从历史上看,人类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而这也是马克思风华正茂的时期。马克思诞生时,这个学科还仅仅是一般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他去世时,它已经宣布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了。此外,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也是沿着一条同样的轨迹变化的,即从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走向对人类有一种实证的和“科学的”看法。早在学生时期,马克思就选读了人类学的课程。他早期发表的一些作品也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理论人类学有关。他一直以不同方式保持着对这一学科的兴趣,而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由实践观变革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他认为实践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类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活动,同任何形而上学的存在无关。从这种实践观出发,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实践的人类学,它不同于实践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先验的人类学,包括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时形成,这一思想是与实现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即这一思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而共产主义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提出以后,随着俄国等东方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又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通过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趋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呈现出新的理论形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同时,人类也在向马克思设定的真正的世界历史趋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无论是其资本主义批判还是共产主义建构,都始终贯穿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从思想史上厘清各种世界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独特品质。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世界主义思潮,批驳各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借鉴左翼世界主义的合理内涵,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境遇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自从《莱茵报》以来,马克思为了寻求解开社会之谜的钥匙,历经了千心万苦,终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向人们批露了他已经找到了解开社会之谜的钥匙,这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探索论证,成功的绘制了科学共产主义略具雏形的蓝图,找到了解开社会之谜的钥匙。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无论在科学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都有着光辉的历史地位、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可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直接看到。不过,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这种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隐而不显的思想元素之一。马克思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鸠鲁主义。马克思走向经济学批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博士论文的思想延续。此外,伊壁鸠鲁主义中的"花园"式理想世界与内在自由思想,都可以侧面说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的某些特征。凡此种种,都值得关心古今之争的学者们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13.
成城  吴宏政 《学术交流》2012,(12):21-23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辩证法原理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表现为从"物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实现了从天国道路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扬弃了社会契约论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公有制,从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开辟了历史辩证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悖论性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双重意蕴,即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还具有形而下的科学意蕴。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他本人是一位致力于人类自由解放的革命家。对马克思思想双重意蕴的揭示,也是对柯尔施问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学说,是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学说的完整的科学表述,是一八七五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因此,《哥达纲领批判》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不是孤立的,它同《资本论》的整个思想体系紧密相联,是《资本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哥达纲领批判》所说的按劳分配是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生产决定的。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的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只有联系到《资本论》的有关论述才能搞清楚。并且也只有搞清楚马克思的这个科学预见,才能说清《哥达纲领批判》所说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