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回族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及家谱资料,探讨了滇东、滇东北地区诸马姓回族名称及其来由,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线索:其一,滇东、滇东北诸马姓回族,从血缘上讲确属同姓不同宗;其二,滇东、滇东北诸马姓回`族与贵州威宁回族在族源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三,滇东、滇东北回族与汉族、彝族、蒙古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訸 《回族研究》2011,(4):105-109
本文就目前所发现的回族家谱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回族家谱的特点及回族家谱的修撰与回族家族组织的建立之间的关系;分析回族家谱与其他少数民族家谱的异同之处;阐释回族家谱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族源书写是胡族融入汉族社会、淡化自身种族身份的汉化手段之一,表现为胡族通过改易姓氏、嫁接世系、攀附汉人祖先和郡望,以“源出于汉”的族源书写形成族源认同。北朝隋唐时期侯莫陈氏家族在反复改易姓氏的过程中与刘姓产生密切联系,利用刘姓的祖先资源建构了源出于刘、避难入边的历史。透过侯莫陈氏墓志的族源记载,可以历史性“复原”侯莫陈氏攀附汉人族源的过程。族源书写的内容呈现出愈是晚出、愈加精密的特征,这一知识整合过程反映出侯莫陈氏家族对于汉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认同感不断增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回"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将民族认同放在具体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景中来讨论,分析"藏回"身份认同的特点,挖掘、再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挑战回族族源多元但认同一元的观点.本文将说明迪庆藏族与回族之间的族群界限是模糊的、流变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历史记忆是建构"藏回"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文化实践只是"藏回"认同的一个表层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泓 《民族学刊》2015,6(2):21-25,92-94
本文以文献资料与主体访谈记录对应,考释常德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阐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负、经世致用之理念与家国使命感的沿袭性。论析族性族源认同与政治历史认同同存并重,质疑王明珂关于族源历史记忆的利益资源选择特性之论断。认为在中间圈、边缘圈内,当地土著、世居族体构成地方势力的核心圈层,此与族属历史通常吻合。主张边缘研究在承认文化传播、接触与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质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时,需要认识从边缘看中心的意义及避免现代行政边界概念。  相似文献   

7.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族志、家乘、家牒、家志、家史等,是家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家谱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曾经在传统社会发挥着各种作用,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四旧”之一,曾被剔除掉了。  相似文献   

8.
西安营里寺内的<捐置祀田追远忠义王暨闔族冢墓碑记>涉及回纥太子叶护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史实,记录了主碑人对叶护家族定居中原的追忆和捐置祀田的具体规定,对于研究回族的族源和民众心理、习俗等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瑶族成人礼     
《中国民族》2007,(11):73-73
“度戒”是瑶族比较隆重的民间传统成年礼俗,是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和戒律条文的一种传承教育。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子才能被承认是盘古王的子孙,才能记入家谱。才能受到族人的尊重。这种古老的传承文化至今还在云南瑶族地区沿袭。我们来到了金平县一个名叫保保寨的村子,来看瑶家男孩的成人礼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笔者对卡力岗地区民族志调查系列报告之一,即卡力岗回族村的田野调查报告.报告以卡力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德恒隆乡两个分别操藏语、操汉语的回族村为个案,首次全面展示了卡力岗回族村的民族构成、语言使用、居住规律与宗教信仰状况等;辨析了卡力岗人的概念,诠释了卡力岗人这个特殊回族群体的民族认同观.卡力岗回族村的人类学调查,反映了我国回族形成与族源的多元性,印证了回回民族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特质紧密结合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族源、经济、文化教育、抗日活动、人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南阳石桥回族的历史 ,也客观地论述了石桥回族为祖国的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桂林回族家规分析周建新1995年9至10月,笔者随《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课题组,到桂林地区做社会调查,收集到11份珍贵的回族家谱。其中主要有《池头马家谱入、《宋氏祖谱》、《李氏家谱》、(张氏家谱》、《麻氏祖谱》、《傅氏祖谱》等,有的祖谱内容翔实,言之...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代码。民族语言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深层精神文化的表征。从语言学角度看,回族语言与回族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而回族语言的演变过程,正好反映了回族历史进程中族源的多元化、早期语言的多样性,从而为回族历史的客观性提供有力的佐证。回族青年学者杨占武的《回族语言文化》,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1.从语言学的族际语言关系理论视角,梳理和勾勒回族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总要与别的民族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接触和联系,并在相互影响中不…  相似文献   

14.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15.
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认同理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回回”认同的不同理解。从回族与其他民族的 关系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个互动视角来把握和理解回族认同,是界定回族认同的一种比较宏 观的分析方法。回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展现出与伊斯兰教有关联的回族内在特征以及自身 性质和自身特点中那些已经被涵化了的汉文化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政权则整合和 强化了回族认同。对回族认同的界定,应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应从回族与其他民族以及与国家政 权的关系,从回族形成、发展及演变的整个过程来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回族历史悠久,族源成分复杂。本文以元明清三朝为时间跨度,以中国及新疆为研究空间,结合新疆及相关历史资料,探讨伊犁回族源流的问题,认为伊犁回族主要源于内地。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回族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不仅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 ,亦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 ,主要围绕回族族源、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回民起义、回族历史人物评价、地方回族史研究、回族教育、回族经济、回族文化及跨境问题等领域几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并取得一定成绩 ,对深化回族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略谈新疆回族源流苏永德新疆回族,大部分是由内地迁入的,曾有汉回、东干之称,但他们自己仍称回族。据1990年统计资料,全疆回族共有68万人,主要分布于昌吉、乌鲁木齐、伊犁、哈密、吐鲁番、焉育等地区。回族徙居新疆的历史,在清初始见于记载。顺治五年(164...  相似文献   

20.
张春波 《回族研究》2012,(4):107-109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围绕文本《回族民间故事选》,梳理回族民间故事传播形式由口口相传到文本传播的转变,探讨文本作为有效的媒介之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作用。重点从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社会参与以及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民族认同的最高形态是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