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刀歌》作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日两国关系史的新篇章开始后,两国学术界重新研究中日友谊史已提到日程上来了。讲到十一世纪中日关系,少不了要引用著名的欧阳修《日本刀歌》。辽宁大学哲学研究室发表的《古代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一文中加以引用。日本中村新太郎的《二千年来之日本与中国》专著也指出“宋人很珍重日本刀,诗人欧阳修著有《日本刀歌》”云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的词是汉语原创词。把它对译成西学名词、术语,是19世纪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也成就了近代中日两国汉字词文化交流的繁盛。后一种交流相互促进、互补性强的特点,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本文旨在以原创的新视角,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作用的关键词词义进行古今、中日比较,对把汉语原创词列入“外来词”的传统归类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早在两千年前,两国人民就刳木为舟,冲破惊涛骇浪,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以唐朝首都长安为中心,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自公元六三○年至公元八九四年,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政府共任命遣唐使十九次,其中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着大批日本使臣、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观摩学习,中日之间的文学艺术交流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相似文献   

4.
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正值东邻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了德川家康幕府开创的“江户时代”(江户是日本国东京都的旧称)。此时,中日两国经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进一步繁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在我国出现了以手工业者、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渐次扩大。新兴的市民文学以“通俗演义”、“拟话本”、“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形式为载体,于民间广为流行。而与我国相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当时的“江户町人”(指江户时代日本城市的商人)也对中国的通俗小说十分青睐,并在中国文化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多元影响之下,出现了“町人小说”,本文试对中日两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一文学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日本摄取近代欧洲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两国对欧洲文化的摄取,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中日两国在摄取欧洲近代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几乎同步,而且起着互为桥梁的作用。中国通过日本传来的欧洲近代科学文化,这为大家所熟知;而中国在日本摄取欧洲近代文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似乎在两国史学研究中有所忽视,这很有必要加以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外来文化影响着日本历史演进中的重大变革。十六世纪以来日本开始直接吸收欧洲文化,由传统的东方模式的东亚岛国逐渐变成西方类型的国家。因此,日本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摄取,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日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献在日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使节往来不断,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的大量中国古典文献,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影响之深,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就其内容来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此外包括史籍、子书、文集、小说、杂著、方志、医典、历算以及佛经道藏等四十类左右。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籍数量十分丰富,一时很难作出具体统计。清末杨守敬曾于日  相似文献   

7.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媒介,近两千年间展开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但又有其基本走势,即从文化高势位地区流向文化低势位地区,文化高势位地区扮演老师角色。中日两国因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时期“师生关系”有所置换。概言之,中日之间汉字及汉字文化的交流,古代主要是从先进的中国流向日本,中国创制的汉字及汉字文化长期、大规模传播东瀛,中国是老师,日本是虚心受教的学生;时至近代,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率先走出中世纪的先进国,中国在追踪日本近代化经验时,大量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制的反映西学内容的汉字新语汇,中日之间文字交流的基本流向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8.
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日本高野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空海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29日至5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中日两国学者近60人参加了会议。空海(774—835年)是日本古代杰出的僧人.他和最澄自唐朝留学归国,先后在高野山和比睿山创立密宗和天台宗,赢得大批信众,双峰并立,开一代风气,成为日本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教团。而空海更为日本人民热爱,家喻户晓,奉若神明。国内外学者围绕空海与密教,以及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兹就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历史十分悠久,日本传统舞蹈,就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与日本民族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现从中国对日本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日本舞蹈动作特征以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0.
古代日本人对中国和朝鲜两国都抱有好感,而随着其国力的增强,独立自尊意识也随之加强,谋求本国对中国的对等地位,对朝鲜等周边小国则视为藩国,其对印度的态度则因为其为佛教源头的原因而持景仰之心。进入中世纪以后,中日之间发生了元朝入侵日本的战争,因而恶化了两国关系,但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很频繁。日本经济在元代开始形成其独立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邸报、京报,日本则有“瓦版”,但产生年代要比中国晚一些。近代史上,两国近代化报型形成的年代十分接近,但形成的途径殊不相同。近代报纸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中国要比日本慢,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产生的时间要比日本早。二战后,日本走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与报业垄断的发展道路,而我国伴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形成了人民新闻事业。中日两国现代化报业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正> 徐福东渡是我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日两国广泛流传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体现了中日两国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历史.徐福是齐郡徐乡县(今山东黄县)人,为避秦患而东渡日本.加强徐福研究,对促进中日之间,特别是山东与日本之间的友好交往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 中日两国的交往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相似文献   

13.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千年来,中日文化交流源源不断。在这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人对我国戏曲的介绍和研究,堪称一支绚丽的支流。几百年来,它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在日本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我国戏曲学界的关注。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总结日本人介绍、研究我国戏曲的历史经验,对促进两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到了唐代,双方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惭达到了高潮,日本陆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一、遣唐使出现的历史背景 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东亚大陆和日本之间就有往来。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至少在西汉时中国已和日本有交往了。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文化关系之深厚悠久,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千百年来,我们两国人民的祖先中有不少杰出人物,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缔结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为发展中日两国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远在秦汉时期中日两国就有友好往来。秦始皇时代曾派徐市(市又作福)“入海求仙人”,今日本新宫有徐市墓。徐市初到日本时首先来到新宫海岸,这个地方当地把  相似文献   

17.
远古至秦汉,中日交流可分为四个阶段。截止到公元前1万年前,中日两国的旧石器表现出“文化相”上的相同,它是否是文化交流的结晶,尚需深入研究;此后直至公元前2500年,是日本列岛与大陆文化交流的间断期;时当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再度萌芽,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春秋时期至东汉,中日文化交流臻于繁荣,不仅是物的往来,更重要的是人和精神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安倍首相上任伊始,便决定访问中国,展开了“破冰之旅”,结束了中日之间自2001年小泉上台由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对立和矛盾,此后“融冰之旅”、“迎春之旅”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推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使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上述氛围推动下,两国的经贸也不断取得突破,中日贸易超过美日贸易,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以区域合作为纽带、以友好城市发展为拉动,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出现蓬勃发展势头。尤其是我们的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使两国在东北地区的各种合作不断增加,学术、经济和企业界甚至发出了打造“中日大东北经济圈”的热切呼声。从中日经贸互动和地方国际合作背景来看,随着两国在东北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日构筑“东北经济圈”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中国铜钱大量流入日本的原因初探周爱萍(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宋明时代是中日两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两国间文化交往与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大量的铜钱流入日本,据不完全统计,至本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日本各地出土的清代末期以前中国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