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吸毒成瘾问题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强制戒毒所、江苏女子劳教所54例传统毒品戒毒、劳教人员的个案访谈资料为依据,从生活方式理论视角,对吸毒人群的现状进行了定性研究、归纳和分析,提出生活方式定型化是吸毒成瘾的社会根源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吸毒成癌问题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强制戒毒所、江苏女子劳教所54例传统毒品戒毒、劳教人员的个案访谈资料为依据,从生活方式理论视角,对吸毒人群的现状进行了定性研究、归纳和分析,提出生活方式定型化是吸毒成瘾的社会根源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确立"吸毒成瘾"及"吸毒成瘾严重"标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明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矫治诊断评估工作的统一标准及程序;建立健全新疆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相关配套细则,积极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有效对接;尽快真正实现劳教戒毒工作向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过渡;加强配套法规的建设,尽快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新疆堵源截流和打击毒品犯罪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增设非法使用毒品罪刍议彭迪吸毒,医学上称“药物依赖”,国际上通用术语为“药物滥用”。吸毒成瘾将给吸毒者造成精神和生理上的障碍,同时吸毒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导致吸毒者丧失伦理道德,毁灭个人以及家庭的幸福,其最终结局大多都是走上了各种违法犯...  相似文献   

5.
吸毒问题当前成为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 ,吸毒者的戒毒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到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成效。本文拟从吸毒成瘾者心理治疗的意义和目标方面论述 ,旨在吸毒者在生理脱毒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心理治疗和社会辅导监督 ,帮助其尽可能坚定信心 ,远离毒品 ,踏上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心理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种种文艺心理的形成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之中找到其终极原因。但是事情远非到此为止。如果将文艺心理与其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之间的根本性联系仅仅理解为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那么将忽视人本身的各种主观条件在文艺心理的发生发展中的中介作用,最终势必重蹈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复辙。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扭转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刺激与反应理解为线性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致力于寻求和剖析那些介乎刺激与反应之间并影响着最终结果的中介因素,从托尔曼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少年的吸毒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在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中 ,应高度重视已染上毒瘾的青少年戒毒工作。我们应加强戒毒机构的监管力度 ,适当延长强制戒毒时间 ,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重点解决青少年吸毒的团伙化和高复吸率问题。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戒毒质量和水平 ,使他们戒掉毒瘾 ,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四川青少年吸毒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毒品问题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公害之一。毒品问题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青少年吸毒,有着社会环境及个体多方面的原因。面对四川省日益猖獗的青少年吸毒问题,有效措施是:1.普及禁毒知识,加强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2.加大戒毒工作力度,努力做好吸毒青少年的帮教工作;3.加强禁毒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功能是巨大,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网络成瘾的问题.在网络成瘾的众多原因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性因素:失怙心理.本人认为,失怙心理才是网络成瘾的直接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近年来引起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和家庭社会控制问题得以出现。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进程,意味着网络成瘾的家庭社会控制演变为医学社会控制,网络成瘾问题逐渐从越轨行为问题转变为临床医学问题。在网络成瘾医学化过程中,网瘾青少年的家长发挥着引擎作用。家长的能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网络越轨行为初始确认、网络越轨行为非正式医学化、网络越轨行为正式医学化三个递进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清晰再现,并决定着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行为所处的环境。在心理学研究和发展中,关于环境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差别和完全不同的确定。这包括把环境理解为物理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心理的环境等。心理学研究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但所理解的环境只是远人的存在,是外在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是外力的作用,是强加的作用。应该把环境与心理理解为交互的和共生的过程。这就不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且也是心理对环境的觉解,也是心理作用于环境的变化。心理环境的概念就是有关心理与环境的共生历程的最好描述。共生性的历程就是一体化的历程,就是成长性的历程。任一方的演变或发展都会带来另一方的改变或成长。心理环境的概念是对共生历程的最好描述。  相似文献   

12.
吕晓峰 《阴山学刊》2014,(5):99-102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心理学以人的信念、需求与价值为核心;环境心理学坚持人—环境的交互作用观;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环境心理学主张多学科交流;环境心理学提倡自然主义研究;环境心理学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新兴的研究取向,它着眼于现实环境问题,倡导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将有助于人从心理层面加深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科发展的深层次上来说,环境心理学兴起也喻示着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深刻转换.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人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把握人的行为规律,对促进人的行为文明有重要意义。而行为文明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与人、行为及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人是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渗透或体现着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训练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祖伟 《阴山学刊》2001,14(2):85-88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训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训练实质是增强社会适应,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方式。心理训练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躯体无疾患不再是健康概念的所有内涵。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面健康的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几个方面。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在健康中占有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其各种表现十分明显。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发育的高峰区,在心理上,成熟与幼稚、理想与现实、自信与自卑等许许多多矛盾同时并存,他们内心的困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特别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与心理的关系,乃是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它也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探讨这个问题意义很大,其中特别重要的是: 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乃是科学地确定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的方法、心理学的学科性  相似文献   

17.
梦的成因是人类一直探索的课题,我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古代文明社会都对梦有较多的论述和高度的关注,有其对梦的成因的看法。近代以来,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心理学流派对梦的成因也有自家的理解。梦的成因作为心理学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将一直持续下去,对梦形成过程的脑生理研究与对梦的意义的不断探索可能成为梦的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自编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法对兰州市的两个戒毒所 185名女性复吸者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旨从复吸者的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吸毒的严重程度、戒毒动机与决心以及复吸者自报复吸原因等方面了解影响女性复吸的主要因素 ,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结果 :回归模型有极其显著的意义 ,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五个 :复吸者是否喜欢结交各种朋友、每天的毒资、戒毒的主动愿望、戒毒的决心、对毒品的心里依赖。结论 :导致女性吸毒者复吸行为的主要因素既有个体主观的戒毒愿望决心和对毒品的心里依赖 ,也有外部客观的人际交往圈影响以及毒资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正向许多领域渗透,其研究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分支学科也越益增多.美国心理学协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目前已发展至四十个.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和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性和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与艺术、职业咨询心理学、工业和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劝导心理学、公共服务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成人发展与老年、工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哲学心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总结分析我国当前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讨论了场所联结、场所依恋、物理环境维度和社区维度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转变和社会心理融入的影响,并从环境心理的视角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社会融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