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城市社会救助经历了从传统救济到现代救助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从政府恩惠到政府责任、从单一济贫到综合救助、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转变。重新审视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现阶段的社会救助体系,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尤为突出的转型期意义重大。提出了从明确社会救助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健全综合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制保障和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当前的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目前,城市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有助于充分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加强社区的道德建设;有利于社区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加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社区救助,要从物质与生活上进行关怀;要在精神与文化上进行关怀;要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社区心理救助;要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城市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互助的视角,寻求构建和谐社区的方法和途径。在调研城市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意愿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的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的系统模型,并就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沟通,提出了充分发挥社区中心作用,构建和谐社区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城市务工农民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农民的市民化有现实意义。当前农民工集中的城市政府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积极性较低,究其原因是资金不足。要想解决此问题,国家层面要对财政转移支付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制定农民工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性,当地政府自身也应有远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李莎 《中州学刊》2007,(6):155-158
元代官方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主要包括赈恤制度、收养制度、刑律优免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法律保护制度和赋役免除制度等。其救助范围大大超过了前代,成效比较显著,体现了蒙古统治者的文治手段的加强和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明清时期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间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茂平 《理论界》2008,(1):177-179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中,我国民间组织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体属性,在“救助”体系中具有贴近基层、灵活服务、中介沟通、筹资广泛等功能优势,并在妇女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中有突出的“救助”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低收入人群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所在。中国应当逐步建立全面、可持续的社会政策体系,通过制度措施与非制度安排,改善城市低收入人群生存状况。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安全度。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性质、职能以及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进程决定了政府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的主导地位.苏南地方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原则,发挥资源整合和以法为后盾的优势,为保护弱势群体构建起一个包括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就业援助制度在内的责任体系,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他们的生存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增进苏南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石奎 《社会科学家》2006,(4):148-151
城市弱势群体危机管理组织的缺失给危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组织制度的健全与否影响着危机被放大抑或被削弱的趋势。因此,应当健全城市弱势群体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建立—个外界介入和弱势群体自助相结合的综合应对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非政府从外界介入给弱势群体成员—个助力,而真正从本质解决问题的是群体成员的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合力。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中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以国家救济为主,民间慈善义举为辅。近代以后,地方士绅商人和宗教机构等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及西方传教士经办的慈善事业作用突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加剧,催生了一大批弱势人群,造成一些社会冲突。这些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引起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对他们给予救助。在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方面,应确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理念,即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责任性的制度性救助;同时,强化宣传民众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尤其是高收入阶层的纳税责任;大力推动社会保险如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加强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学会自救自助。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面向城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其中,官方救助主要有预防性、补救性、补偿性三种,救助对象包括普遍贫困居民和特殊穷困群体,救助方式有赈济、赈贷、收养、放免、资助等.民间救助主要有社区救助和同业救助,施行救助主体包括士人、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救助内容主要集中于饥寒救济.相对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新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城市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为医疗保障机制的缺失。构建城市老年弱势群体医疗保障机制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国家救助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官府手中,官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其社会职能要求必须对灾民、贫民和社会弱势群体施以社会救助.通过设立专门官职和专项的经费,使社会救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实行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国土面积狭小,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祸患,因而需要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同盟国之间相互救助,共御灾难.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转型。具体而言 ,社会救助的理念应从施舍、怜悯的不平等理念向尊重公民基本生存权的理念转变 ;救助目标应从“克服贫困”向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转变 ;在救助内容 (措施 )上应在完善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并不断更新积极的社会救助措施或机制 ;在救助方法上应当注重引进专业的服务方法 ,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 ;社会救助的实施应从单一的国家 (政府 )救助模式向多元复合的社会救助模式转变。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转型 ,是全面缓解与根本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事业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城市社区存在的庞大的贫民阶层迫使国家和社会开展救助活动。商人、士绅举办的救助活动成为民间福利事业的主体 ,基督教会举办的慈善救助和下层民众组织的互助亦是民间福利事业的重要形式 ,这些救助和互助活动致使在城市社区出现了一个公共领域。国家举办的救助活动反而居于次要地位。随着以公民权利和社会互助为组织基础和运作原则的现代型救助组织日益增加 ,互助型福利成为近代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事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芬 《天府新论》2004,(6):84-86
弱势群体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而考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对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研究必须放在社会转型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群体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特征,对于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正确认知是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下岗失业人员构成的新的弱势群体。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此,必须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综合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和贫困问题的加剧使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养老贫困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要负担主导作用,但是单独靠政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贫困问题。以合作治理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基础,寻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市场、个人等社会力量合作,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救助网络体系,可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主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解决及其善后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构建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决策指挥救援机制、事发状态下新闻媒体发布宣传机制、心理救助机制、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包括企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多维主体善后机制,是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自1997年创建以来,在改善居民生活、缓解城市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制度设计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维生型的低保制度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政策设计存在缺陷、管理体制不合理、制度的功能异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传统社会福利理论的反思、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提出和低保制度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为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可能.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转型要构建普惠型、中间型与发展型救助相融合的救助制度体系,创新社会救助与就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优化低保制度的管理体制和执行机制.概言之,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价值理念是发展型,制度取向是普惠型,救助水平是中间型,这三者要有机融合,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以构建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符合福利发展规律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