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也是一位极为重视人才的思想家。孟子独特的人才衡量标准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开发要树立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提升组织内民主水平和重视员工在一线工作环境的磨炼三方面。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能有效促进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一贯重视商业的思想,对商品交换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实行惠商政策,积极促进商业的发展。孟子的商业经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不乏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虽然<孟子>蕴含着许多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法治思想萌芽,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孟子>中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完整的宪法思想体系,但是其中毕竟产生了价值极高的宪法思想萌芽,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关于政权更替的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和宪法基本精神.这些宪法思想萌芽是中华思想文明的重要的有机的部分,是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极有利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宪政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申鹏宇 《东方论坛》2012,(2):104-108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暴力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德轻力倾向 ,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阐发 ,儒家确立了以天下情怀和道德理性为核心的暴力观。秦汉之后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形态 ,儒家在暴力问题上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主导性价值观念。这与西方的战略文化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从儒家伦理角度研究中国现代信用经济 ,一方面分析了儒家伦理对中国当代经济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指出儒家伦理对现代信用经济发展制约的思想和消极束缚作用。剖析、诠释儒家信用伦理 ,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信用伦理中的精华 ,纠正在儒家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诸多弊端 ,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信用经济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0.
《孟子》及其思想是儒家经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流部分.对于《孟子》的研究和翻译是近、当代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对2000-2009年十年间关于孟子和《孟子》研究及翻译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归类和分析,着重厘清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并基于所选典型研究,选取比较能代表有关《孟子》翻译研究的识度,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翻译中所采用的识度与样态,并就研究中的盲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统治和政治——伦理本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因此,儒学依赖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纲领,政治主宰构成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品性,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石,则是绵延不绝的中国式小农文化。  相似文献   

12.
食货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之后形成的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研究旨趣的学术团体。食货派形成以陶希圣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队伍,注重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专题史料,并以此基础,在寺院经济史等方面开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自然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因为它包含了自由这一内涵。在中国古代献的绝大多数语境中,自然都不具有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在中国古代由天、地、万物等概念来分别承担。中国古代献中的自然大多取《老子》和《庄子》中的自然的内涵。此一自然的内涵学术界大多数学都解释为“自己如此”。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最基本的规定。就自然是按其本性自己如此而言,自然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自己,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之所以得以完整地延续,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从先秦"六艺"到孔子定"六经",再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最后演化为"四书五经",国家的官方课程几千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本文仅就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中的指导思想、内容、进程安排、实施管理等方面做一简单的整理.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中国古代财富思想相比,西方古代财富思想显著的特性是其“学理性”。这种学理财富思想是形成于理性思维的认识基础、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财富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其立论基础;财富属性是其逻辑主线;财富增长是其核心内容。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得以发展并最终成为近代西方经济学说体系的理论源头,而中国古代财富思想却未能发扬光大,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对中西古代社会财富思想特性成因的比较可以得出,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思维方式的转换、经济政策的完善、财富张力的把握、财富分配的正义性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实践与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区相关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编制汉文古籍索引,汉文古籍索}I自动化从此滥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已普遍使用电脑编制索引,使得日本在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方面成果卓著。韩国虽收藏大量汉文古籍,惜其利用计算机编制的索引成果不丰。作为最大的汉文典籍收藏区域,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在古籍索引自动化领域均有建树。台湾肇始于1984年,大陆启动于1988年.香港发韧于1992年。不仅其机编索引成果丰硕,学术界还对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理论了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多方论证,首次揭示了在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新政期间,“常平仓”思想作为美国农业立法中《农业调整法》的思想基础之一渊源于中国。随着1938年《农业调整法》根本奠定美国当代农业立法基本框架,为解决美国农业问题发挥巨大作用,“常平仓”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在美国具体化的一个宝贵实例,向世人展示了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的卓越遗产对美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古代建筑师的研究始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由于缺少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一直很少有对于古代建筑师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等真实状况详细研究。文章通过对清代家传样式雷图档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从中发掘出的大量鲜活的史料,力图生动真实地揭示出我国清代晚期皇家建筑师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学或文学研究领域,经济学与文学的关系不可忽略,中国传统文学即使在反映古代生活的"经济细节"方面,也是一部"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中国古代诗文小说中,存在着大量涉及经济生活的描写,作为文学的内容和经济生活的反映,古代诗文小说中"经济细节"的变迁,折射了"经济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不仅自身变动不居,而且受制于政...  相似文献   

20.
乌桕(Sapium sebiferum)是最早被我国先民所熟识和利用的经济树种之一,历代典籍中以乌桕为题的诗文屡见不鲜。探讨了乌桕的名称来源及种植历史,梳理了历代有关乌桕的诗文,总结了其代表的植物文化,简述了近现代关于乌桕的活性成分分析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