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聚居生活着蒙古、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内蒙古的大学生认识、了解这些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于这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此,主要针对本土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在内蒙古高校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在内蒙古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摘要]彝族、藏族的生态观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对于保护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新能源,对于保护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必须加强与彝、藏生态观的结合,探索政府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的模式,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符合新能源特点出发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以出色的才华和创作实绩成为全国著名作家。从这些以代表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体会、创作特点看,他们都具有积极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觉性、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运用“内在体现”语言观的意识,这些都是少数民族作家审美创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藏族面具在青藏高原及其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往西的羌、彝、普米、纳西、傈僳、怒、独龙、门巴等多个民族居住地区都有分布.西南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不仅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而且这一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受益权等权利是文化拥有者的基本权利。当前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这些权利往往是被忽视的。这种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违背公平原则,而且使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此,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积极投入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仅就我国少数民族在抗日斗争中的概况、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多是大分散,小聚居,而且多数居于祖国边疆地区,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一般特点。抗日斗争中,在各少数民族普遍参加这一斗争的同时,聚居区少数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体活动方式为主 ,兼有集体性项目。同有些现代体育项目相比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更具有作为全民健身手段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男女同乐等特点 ,符合全民健身的基本要求 ,如推广开来 ,对全民健身运动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2,32(3):48-56
清代诗人以少数民族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大约有600首左右。其中所描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台湾的高山族,西南地区的苗族、白族、土家族,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东北地区的满族、鄂伦春族等。这些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竹枝词",不仅在乐府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昌盛,也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同时,这些《竹枝词》又表现出了两大特点,即一为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色,一为融文学与史乘于一体的纪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研究条件,采用点面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内地及沿海学生有显著差异,也明显不及当地汉族学生;来自少、边、穷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尤为严重.研究者认为:要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应重视贫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多渠道"扶贫帮困",减少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轨道;关注亲子教育,改善家庭因素;重视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等,并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傈僳族、怒族和景颇族 335名 11— 16岁中小学生为被试 ,应用MHT测量了三种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 ,分析比较研究了三种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 :(1)三种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优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三种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具有一致性、等值性 ,但在几个项目上存在彼此消长的关系 ;(3)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站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总体现状与未来走向的理论高度,对西南民族学院历届校友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希望它不仅对这些校友作家、诗人的创作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也对整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他们自己的不同的职业心理特点。通过对长沙民政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针对这些特点,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具有区内流动率高于跨区流动、跨区流动性别比高于区内流动、经济性流动已占据主体地位等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非传统聚居区、汉族人口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双向流动"格局.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发现,区内经济和资源压力大是基本原因,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区域落差大是直接原因,国家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是诱导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对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元曲作家大部分属汉民族,惟小部分属少数民族。即使这小部分少数民族元曲作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他们用汉语创作元曲,表现出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也反映了对汉文化的稔熟和精通。他们的元曲创作跟汉族作家的元曲创作相比,不仅没有明显分别,而且几乎都是佳作。像蒙古族杨讷,女真族李直夫和石君宝,维吾尔族贯云石和薛昂夫,回族兰楚芳和丁野夫,都是少数民族元曲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为元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创作群体,无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弥足殄音的一席乡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不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儒学也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汉族地区的儒学教育不同的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儒学教育中,有所谓"蕃学"和"汉学"之分,实行蕃、汉双语文教学,重视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文的学习。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文教学不仅源远流长,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兼通双语文的人才,而且始终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要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找出符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躯体化、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预科生与汉族学生在躯体化、抑郁、敌对等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特点提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看改土归流的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在南方土司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其目的不仅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经济剥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减轻土司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总的看来,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表现在清政府废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和陈规陋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这都体现出了改土归流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时期,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广大农村社区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对具有不同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和具有自己经济特点的以生存农业为主的地区寻求现代化道路的一项战略性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决策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受母语影响,往往还要受到汉语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有着多元文化及语言背景的群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汉族大学生有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显著的反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需求的现实状况以及权益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权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存在差异性认知,相比市民权益,他们更重视劳动权益。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与福利、住房既是高度重要性权益,也是迫切需要政府加以保障的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重要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收入水平越高,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迫切权益。为了精准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政府需要根据少数民族的主体需求与权益赋重,建立分层次、分重点、有针对性的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