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庄子与程伊川的自由思想代表了古代中国自由思想传统不同样态,两人相同相通之处在于:皆从价值本体论高度论证自由何以是权利之实现。庄子的自由思想可高度概括为"内在自由"、"精神自由"。"道"落实于人性为"德",尽性成德,"道德"的完全澄现就是逍遥自由,逍遥自由才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然权利。具有权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也可以说是人之"命"。儒家程伊川从天理高度证明"仁"善,人类遵从基于"仁"这一道德理性制定的社会制度、法则与伦理规范,就是自由。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已超越了观念学说视域,扩充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外王"领域。自由不仅是一种思想,也并未单纯停留于自然权利畛域。自由已是超越自然权利的社会诉求与理想社会秩序设计,程伊川的自由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古典表达。  相似文献   

2.
"自由的人"是巴赫金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主体之人"、"思想的人"以及"人身上的人",狂欢精神是其内在精神,但"自由的人"的"自由"又必然是相对的。巴赫金的自由思想是深深植根于俄国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之中的,"一切都是对话,自由才是目的","自由"是对话的根本目的,"自由的人"超越了社会学诗学的范围,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的原点和归宿,引领巴赫金及其诗学研究走向生活、艺术与人类理想交融互渗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最高概念.斯宾诺莎从"人性规律"出发,围绕自由和必然、知和行、有限和无限等成对范畴,对"什么是自由"、"如何能实现自由"和"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诠释.通常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斯宾诺莎本人对自由的"界定",这并不确切.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具有理论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思想特征;其本人被誉为近代最新自由思想家中的"摩西".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富有远见卓识和启迪意义,当令今人思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理”是戴震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戴震伦理学中自由思想的关键。因为“分理”概念蕴含着自由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戴震提出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和“欲而不私”两个著名命题,与现代自由主义者探讨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令、个人自由及其边界等问题可以沟通,其自由思想在精神上与李贽一脉相承,但其对自由的认识与论述比李贽更深刻、更圆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很多来自西方社会的概念都被广泛讨论,特别是有关自由主义的研究探讨.自由主义思潮作为社会思潮重要的一支,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的自由主义建构过程中,梁启超是中国转型时代一个极其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与自由有关的著作和文章,对建构和传播中国的自由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对梁启超自由思想的理解,文章通过选取梁启超《新民说》中论自由篇的一些观点为切入点,试图结合中西理论以及中国社会形势来分析其自由思想,从其自由思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行文.  相似文献   

6.
境界与实有相对,它表达人们对于现实及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判断与确认之后所达到的心灵意境。从境界论看,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旨在寻求心灵之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庄子寻求"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亦以人之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第一义,庄子和孔子都内求于心灵,以"通"为最后的境界回归。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内直与外曲;2.虚、静;3."通"境,进而来解读庄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学界对严复自由思想不同的研究路径,择取有代表性之文献,采用对其内在理路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认为严复的自由观是由中西文化构成之复合体,在研究中力图以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取代其他并非完整。严复对自由的理解既有对西方思想中消极自由的发现,也有对传统中积极自由的发明。严复对西方自由思想的理解有其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自觉——他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互释"中进行着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和"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两章,历来被作为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军事训练的依据,因而认为孔子具有"教战"思想。这与孔子提倡"仁"、"文治"和反对战争的一贯态度相矛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即戎"作"節戎",而且,联系"教"的意义,"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应该断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样,认为孔子有"教战"思想,其实没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其本质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由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哈耶克经济自由思想的核心是个人自由,阿马蒂亚.森经济自由思想的核心是实质自由。运用比较研究法从正义、责任、市场经济制度等范畴就哈耶克与阿马蒂亚.森的经济自由思想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差异的根源,阐释了两者自由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新闻自由"的概念发展,不仅是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的话语转变,而且是新闻自由的理论发展过程,更是激烈新闻自由抗争的反映。1927年7月,戈公振首次使用"新闻自由"一词,表达"新闻传递和发表自由"概念,此后其概念渐受关注,但新名词并未能得到推广。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民国新闻界积极响应美国发起的国际新闻自由运动,"新闻自由"一词逐渐融入政治话语体系,成为社会各种政治势力表达政治诉求的政治口号;随着国统区新闻出版界"拒检运动"的胜利,"新闻自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不断出现在新闻学著作和各种书籍词典之中,成为学术关键词,概念也更加明晰,即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刊载自由、发布自由、批评自由。1948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后,国民党抛弃了新闻自由,失去了大陆政权;而"新闻自由"经《人民日报》等报刊进入新生人民政权政治话语体系。随着《共同纲领》的实施,言论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概念融入新中国并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包涵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一种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法治约束以及其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大教育观,有着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丰富、现实针对性强、教育形式灵活等特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语》“忠”“恕”本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解释"忠"、"恕"二字对于准确理解把握孔子思想以及《论语》非常重要。"忠"指把心放正中,不偏不倚,并以此对待人和事;"恕"指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情去体会他人之心情。  相似文献   

13.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忠实信徒,然而他们对孔子的文学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却不尽一致.孟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仕",即如何提升士的道德人格以利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因此他不单独谈论文学,只把文学作为反映人格的一面镜子,从而凸显了文学作为人的精神产品的属性.苟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治",即如何按照圣人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事,他把文学作为圣人创造的一种外在于人并符合人文理想的文化典籍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使文学成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文知识.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造成了中国文学始终不能脱离道德和政治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当中富有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并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当代,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对于我国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来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追求。孔予以"仁"来解释"礼",賦予了"礼"以新的生命力。个体通过把"仁"体现在"礼"中,完成了个性的塑造,也由此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既突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又使这种内在要求能在更高的目标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个体的存在有了超越性,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孝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孝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孝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孝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孝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孝”的苗头。  相似文献   

17.
“时命”与“时中”:孔子天命观的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时遇、时运思想,表明他已经将时的概念与其天命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时命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其基本思想早在孔子的理论系统中就已经形成,孔子关于时的言论多蕴含其意。《中庸》所载的时中之论亦是孔子时命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的天命观念在商周之际有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由天命的不可移易,变为天命的可以以人之德而转移。天命观的这个变化虽然是一个巨大进展,可是,这一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天命的权威。天命还是高悬世人头上的铁板一块,人们在它面前并无自由可言,只能俯首贴耳地绝对顺从,其所强调的是以个人的高尚德操博得天命的眷顾。孔子的时命观念,给生命个体开辟了总体天命观念下面的一定的自由维度。它关注的不再是天命的绝对,而是个体的相对自由,是个体的存在状态,这应当是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之下 ,如何科学地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孔子关注受教育的人格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提倡因材施教 ,重视师生交流互动 ,倡导终身教育。这五个方面都与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具有相通相融之处 ,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