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绕城郊发展都市农业是重庆城乡统筹实践的重要内容。重庆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应把握好已经提出或规划的城乡发展思路和契机,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市民形象的塑造是都市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因为其不同的性爱观念决定了他们小说中市民形象的面貌。性爱道德的游移性使鸳鸯蝴蝶派塑造了新旧交替的市民,而对现代都市性爱观念的肯定则使新感觉派笔下的市民在都市的商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现代性题域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90年代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的 10年。上海变新 ,变高 ,变大 ,举世瞩目 ,其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已赶上或接近国际著名的特大型都市。 2 1世纪已经来临 ,新世纪上海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 ,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理论界在讨论都市形象与审美文化时 ,每每侧重于文化艺术方面 ,以及市民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上 ,对都市建筑形象的审美问题关注较少 ,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们的事。笔者以为 ,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 ,新上海都市形象的建立和发展 ,是与建筑审美文化的提高分不开的。一、建筑的文化内涵与都市形象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现。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如何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使之在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似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从问题的提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 的文化内涵、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思考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章回小说中的巾帼英雄 ,学术界已有文论及 ,但仅限于对具体作品中个别人物的分析。本文系统探讨了章回小说中巾帼英雄形象的源流演变 ;着重论述了在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中 ,少数民族崇尚武勇的习俗与传统文学中英雄情结的交汇 ;宋元以降 ,随着都市经济繁荣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的转变对之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8.
新都市小说中“经济人”形象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都市小说中出现了新的人物形象即"经济人"形象,这一形象具有如下特征:自觉服膺经济理性主义;鲜明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冒险进取的英雄主义气质;浓郁的世俗情怀和强烈的物质主义。"经济人"形象的出现,更新了中国当代都市小说的人物形象谱系,既具现实意义,又富文学意义。既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社会的变迁留下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写真,又使得中国新都市小说的生存获得了合法性,"经济人"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新都市小说开始真诚地书写充满生命质感的都市社会和火热腾跃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都市的诞生催生了都市文学的发展.台湾文坛的都市文学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为人演绎.台北的都市文学形象及其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为都市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来源.在这被现代文明解构复又重构的都市世界中,台北的异面呈现和主体重建,在台湾著名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笔下,伴随着对现代物质的描写和古旧记忆的探寻,直面历史地理学的当下焦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都市化的发展为都市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本文以新生代邱华栋、何顿、韩东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为对象,着重分析他们的文本中活动在都市空间中的人群:都市"闯入者"和"城市空心人"、个体经营者、城市游闲者等都市新市民形象类型,和他们所体现出的都市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孤独、异化、游戏等现代情绪体验,理解作家对都市生存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是重要机遇,而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旅游业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庆的旅游产业布局近年来向三大区域集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与西部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借鉴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等现代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理论,主张对重庆旅游产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以立体化空间为基础,重点布局重庆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旅游以及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线,以进一步促进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新都市社会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禾 《学术论坛》2003,(3):110-116
人类生态学与新都市社会学是都市社会学中两个主要的研究范式。围绕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人类生态学研究竞争与选择如何影响群体、组织的空间关系以及群体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环境 ;新都市社会学则注重研究在资本主义体系下 ,城市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如何成为特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以及在都市重建和都市发展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都市空间的概念及与女性空间的关系的同时,结合女性的实际体验案例,重点对上海市的女性空间现状作了描述,并且参考东亚都市的女性空间建设,提出都市女性空间建设的层次与原则。  相似文献   

14.
都市农业: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农业———一个全新概念的农业。都市农业在 2 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出现在我国沿海一些大城市毗邻农村的地区。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 ,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同时表明现代化农业已经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初期的现代主义诗歌以都市诗和田园诗峥嵘于现代诗坛,其创作风格非常独特,本文试通过对都市诗和田园诗的分析,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崇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上海旅游业中,贡献较少,地位不高,战略意义不强.究其原因,根本上是上海的都市旅游对崇明乡村旅游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作为被动地位的崇明旅游,其突破发展一方面需要对上海都市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树立高品味的岛屿旅游形象与其相适配.此外,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还需要积极扩展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开发高档次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的都市话语中,革命语境制约着中国诗人对都市的感知.在革命视角下的现代都市表现呈现出双重属性:现代化标志与罪恶性深渊,"母亲"和"妓女"的二重形象成为革命诗歌经典的抒情模式.都市"复活"的神话构成其主要的精神指向.新诗的革命话语与都市话语的复杂联系与内在矛盾形成中国新诗发展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西王母神话是我国神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王母形象变化的总结,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西王母形象之变迁,认为西王母的不同形象是整个人类的人格处于不同阶段的产物:半人半兽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本我阶段的产物,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自我阶段的产物,而不近人情的女神与民间的佑护神形象则是人类人格处于超我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西王母形象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并对人格结构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晚清狭邪小说尽管饱受诟病,却成功扮演了中国都市文学始作俑者。其一,晚清狭邪小说有着鲜明的都市性主题和表征;其二,晚清狭邪小说整体上建构了完整的都市形象体系,展现了人与城、私人性与公共性、性别与政治等深层现代关系;其三,晚清狭邪小说充满浓郁的现代性隐忧情绪和批判意识,这种情绪和意识一直贯穿在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中。因此,可以说,晚清狭邪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都市想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