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现代化问题,是个广泛,复杂、具有多层面内涵的研究课题。它由两个相关因素所决定:一是宗教本身是一种广泛、复杂多变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显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趋向和功能,它的恒定性是在变动性中间体现出来的。因而,我们不宜把对一种宗教现象或一种宗教传统观察的结果视为全部结论,二是现代化同样是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涵盖多层次的内容,诸如政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伊斯兰教是近代中国除佛教、道教之外的又一传播广泛的宗教,本文专门论述伊斯兰教研究在中国20世纪前后的现况。  相似文献   

3.
王雪梅 《回族研究》2012,(2):117-121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自民国发端至改革开放之后兴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对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纳国昌明代,中国伊斯兰教正趋向干式微。“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①,呈严重失控状态,导致穆斯林意识形态异化,“倘有教门之家,尚存三分回国气象。”其他所谓“庸常之辈”,“止知为我教中人,至教之所以为教,究借...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于!年10月28日在美国洛杉矶全美中国研究会上的演讲稿 全文分八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伊斯兰教传人中国 135 0周年之际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于 2 0 0 1年 11月 5日至 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伊斯兰教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汉、撒拉等各族专家、学者代表 75人欢聚一堂 ,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伊斯兰教学者讨论、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 ,认为它必将为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 ,通过研讨会 ,中国伊协的教务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伊协召开这次研讨会 ,既反映了中国伊协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更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这是前人先辈反复研究和考证的问题,由于史料的匮乏,中国传统历法和伊斯兰历法的差异,历来诸说并存,持论各一。尽管如此,这一问题仍有可能从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如古老清真寺、先贤陵墓的建置和形式风格,都能不同程度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 ,就面临着教育传承的问题 ,于是经堂教育便应运而生 ,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发展至今。同时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经院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发展 ,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已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机制与特点 ,但同时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得以解决 ,使全国伊斯兰教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9.
马平 《回族研究》2005,(4):107-110
新兴教派门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层出不穷。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宁青地区),新兴教派门宦又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宗教内部改革、宗教教义教理方面的分歧、宗教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驱动和宗教管理工作相应薄弱等是新兴教派门宦产生的深层根源,但是新兴教派门宦不断产生并不是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宗教普遍发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缓解因新教派门宦的产生而带来的穆斯林民族内部纷争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社会控制。穆斯林民族内部也应寻求一种积极机制,加强宗教自律,减少因频繁发生的教派门宦纷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已在中亚地区取得胜利,表现突出的是倭马亚朝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时期,一直到蒙古人入侵为止,大批阿拉伯人迁入中亚定居,尽管当时出现过波折,这表现为喀喇汗王朝灭亡后,伊斯兰教在中亚与新疆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蒙古人侵入后,各种宗教势力抬头,中原忽必烈崇信佛教,中亚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帖木儿崛起后,对伊斯兰教更加崇敬,实行了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的各种政策,因而伊斯兰教在帖木儿帝国境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帖木儿帝国初期帖木儿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及伊斯兰教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自从兴起以来,就得到来华西人的关注,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一位,民国6年,他在甘肃兰州皋兰县监狱里无意间遇到了被关押的西道堂第四任教长敏志道,通过与之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西道堂的研究兴趣。他不仅记录了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经历、西道堂抵抗白朗的过程和敏志道等在监狱的实际情形,而且将所见所闻告知了来中国西北的传教士同行,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西方研究西道堂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教育对于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类的每一种文明要继续发扬光大,都非常需要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人才,只要需要人才的地方,那么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准确地说已经历时135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与十六世纪中叶起形成的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即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顺从”,指顺从唯一独尊的主安拉的旨意。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后,中国汉文史籍对“伊斯兰教”没有统一的称谓,在不同的历史吋期,甚至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称法。唐宋时期,中国文书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将其奉行的伊斯兰教称为“大食法”或“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冯增烈先生提出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有的与会者提出,伊斯兰教是统一的,只有伊斯兰教在中国,没有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的伊斯兰教,反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说。翌年,冯增烈先生发表文章,论述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以后,我写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方化与民族化》。近年来,有人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本土化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是倒退不是发展"。那么,伊斯兰教中国化是符合宗教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人口业已达到2千多万。庞大的穆斯林群体,以统一的宗教信仰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一致,表现多样的伊斯兰文化风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化、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对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本文试图从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一般特点出发,着重探讨中国伊斯兰教的诸种社会功能,以就教于伊斯兰教界和学术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丁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3,(1):162-169,190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秉承伊斯兰文明中正宽容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反对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的诸多主张与中国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并行不悖,其中正和平、宽容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穆斯林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恪守和平中正之道,参与构建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值伊朗著名伊斯兰哲学家、思想家穆拉·萨德拉诞辰440周年之际,1999年5月22~27日,伊朗德黑兰召开了“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应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邀请,中国有10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宁夏社会科学院有5位代表参加,他们是:社科院院长余振贵研究员、名誉院长杨怀中研究员、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副研究员、副所长丁明俊同志、该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副主任丁克家同志等。其余5位分别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阿语系李振中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建平博士、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陆扬博…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是苏联的第二大宗教。1979年,苏联总人口为26,200万人,其中穆斯林有4,400万人。他们居住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中游一带。当前,苏联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第五个国家,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在苏联,每六个公民中就有一名穆斯林。由于俄罗斯人和其他斯拉夫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出生率十分低,而穆斯林各族  相似文献   

19.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中央的既定政策。本文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具体探讨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