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谭舒  陶亚舒  郭虹 《天府新论》2008,(2):110-113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对原来二元对立的城乡社会结构以及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已被我们察觉,有的却要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对未来社会产生某种作用.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存在着系列的不确定性.这种系统性生存风险,实际上是在不断的确定他们及其家庭在城市中已有的边缘和弱势地位,产生新城市贫困.这种新城市贫困不仅影响现实社会的公正、公平,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2.
在对知识经济概念的界定中,知识经济与知识、高科技产业与经济形态存在较为复杂的内在关系,同时在把知识简单纳入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相应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知识经济是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联系的,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论地位;知识经济并不能简单化为高科技产业,更不与传统产业相对立;从社会的历史维度看,知识经济是一种在本质上有别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和新的发展阶段;在把知识纳入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真正的动态分析,并非简单地在静态范式内引入动态变量。  相似文献   

3.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2022,(11):180-189+208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相互连接,只有看清了整体,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局部,并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生态位。“后农业文明”概念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二者的反思和革命。面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带给人类的困境,后农业文明有可能恢复乡村生活,这种恢复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在第三次、第四次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推行“后农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形式。在这样新的文明形式中,也许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其乡村振兴都可以不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直接实现“后发优势”,从而帮助发展中经济体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进入一个更环保、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过渡时期,后工业时代的优越性已经为我们所领略。但人类在享受后工业时代带来的便利和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历史的惯性作用。后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它仅仅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间天堂。它自然继承了前两个社会阶段的所有矛盾,这些矛盾关系再经由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催化,必将会带来比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更加难以解决的危机。此次日本的核泄漏危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我们不仅要应付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还要感受后工业时代危机已到来的紧迫。寻求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已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的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观,导致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存在二元格局,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维护中国城乡社会稳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城乡失衡的格局必然孕育出更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城带乡原则。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制度保障原则。要在公共服务制度、农村社会制度上下功夫,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三是重点突破原则。抓住关键,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提升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改善城乡社会管理的大环境。四是重在落实原则。政府要改革不合时宜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造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灵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类正在逐步结束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 ,向着生态文明时代昂首迈进。与此相适应 ,人类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哲学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由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世界观的转化 ,这种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就是生态哲学。始于 18世纪 60年代的工业文明时代 ,发展到2 0世纪后期已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并开始走向衰落。然而 ,我们必须承认 ,历时两个多世纪的工业文明时代 ,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福祉 ,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人类将逐步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继后工业经济社会的又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时代有所不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再是主要依靠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劳动消耗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财富的积累,而主要依靠科技因素(即人类的知慧)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经济行为以知识的运作为核心,财富的积累主要靠知识(高科技)的吸纳和运用,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一个适宜人类永续生存的低碳社会.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生产,同时也要倡导低碳生活;不仅要建设低碳城市,更要建设低碳农村.目前,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乡村企业污染严重以及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政府环保宣传偏差、农村环保投入不够以及农村环保法制滞后等一系列制约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因素.为此,应该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来破解低碳农村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日渐陌生。进城务工之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经历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意识和行为看起来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认识、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都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别。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社会,解决他们的归属感问题变得就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衣俊卿 《北方论丛》2001,46(1):4-10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通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往往以文化模式的方式而存在。文化哲学所探讨的是在较大尺度上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共时态视野中,主要有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而在历时态视野中,人类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自然主义文化模式、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正需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主导性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构成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内在机理;在深层次上标志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而这些根本性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由原始的采猎社会向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三次社会转型。尤其是第三次社会转型的发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的出现,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适应这一时代潮流,正确把握发展机遇,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一、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作用知识经济有别于依赖土地和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和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工业经济,它强调的是未来社会将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知识经济,这是70年代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引发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它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所呈现的多元化,主要是一种被时代感所困绕的多元化,这种强烈的时代感来源于我们强烈震荡的时代波滔,改革主体和客体的历史性裂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形而上的思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奔腾式的主旋律。作家无法摆脱时代和现实的影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染上各种时代情绪,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情绪渗透于其作品中。时代情绪除了通过正面地描写现时来表现外,还可以侧面地通过历史、未来和静态的永恒时空来表现。时代情绪渗透于对未来、历史、永恒和当代的审美态度之中,相应地产生了未来感,历史感、永恒感和共时感。新时期小说中关于未来的描写相当少,因而我们将着重探讨共时感、历时感、永恒感。  相似文献   

14.
农业以及农村工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的部门之一 ,农村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工业 ,还可以充分地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因而 ,相对于城市的保守性 ,农业以及农村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源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部分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造成 ,更主要的是由各地区制度创新能力不同造成的。因而落后地区应重视农业的发展 ,以便在此基础上为建立农村工业积累必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有效的制度原则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税收优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了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未来时代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  相似文献   

16.
徐莺 《江淮论坛》2010,(6):128-131,97
在中国农民的发展问题上,流动性是历史趋势,而不流动则是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现实需要,这种悖论在社会心理上造就了中国农民的流动困境。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第一代农民工所遭遇的流动困境表现得不再明显,中国农民群体在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出现了文化基因突变现象。农业、农村与农民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农耕生活的消逝,也许是时代前进的必然结局之一。在"后农耕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已将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后遗症带到城市发酵,这不但会消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发展理念,而且将社会公正等敏感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从工业产品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解析秸秆焚烧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经济对农作物秸秆处理过程的阻断。破解秸秆焚烧问题,在于从城乡统筹的高度整合工业和城市的优势资源,为农业和农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城乡文化差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成为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的代表,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和内化的观念,生产方式则是差异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大量迁入城市,人们面临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变迁,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存在着双重文化适应问题,对原有文化和新文化都具有学习的过程。这种双重文化适应程度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心理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农村人而言"双重性"更为明显;双重文化适应的内容对心理适应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均衡;而这种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都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当城乡经济差异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就不再凸显。  相似文献   

19.
城乡矛盾一直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产生了城乡二元的概念。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相反,工业的发展却未能推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村人口的庞大,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率(工业产值占GNP的比重)比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出16个百分点,城市大大滞后于相应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步入市场经济后,工、农业的发展体制越来越展露出很大的不足,如何使工业、农业能够协调地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深…  相似文献   

20.
我的研究方向是方言学与音韵学,所以我只能讲一点本行的内容。一、历时与共时的结合语言的共时与历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棵树,从小到大是历时的生长过程,树干的每一个横截面就是一个共时平面。没有共时平面的详尽研究,就不可能知道演变的历时过程,所以,从索绪尔以后,语言研究的兴趣转向共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共时研究,已经为历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流派,显示了语言学家们对历时研究的注重。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拉波夫、王士元等人的音变理论对中国音韵学与方言学的影响。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