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洁  刘逸 《北京纪事》2010,(11):68-71
在北京城,郭德纲的德云社曾经将传统相声搞得火热,高小攀的嘻哈包袱铺把相声变得时尚。而如今,又出现个赵臣的嘻哈相声瓦舍,他建立了一套企业化管理相声团队的模式,他团队说相声的大部分都是本科生以上,而且他还打破相声界的师徒制管理传统,破天荒地给演员开保底工资每月3000元,并且办理了三险……  相似文献   

2.
最近,北京城一个说相声的人火了,几乎是一下子火起来,他就是在北京城漂了十年的郭德纲。  相似文献   

3.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火爆,是2006年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之一。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调用了各种“传统”的手段,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声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传统,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传统是在适应中生存的。聪明的商家总是善于利用流行话语的市场效应进行商业包装,郭德纲所谓的传统相声本质上是一种迎合流行话语的市场策略。传统话语的流行,有其民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背景,当传统的弘扬与民族情绪结盟的时候,许多想像的民族传统就被挖掘、被修正、被发明了。当下的传统话语只是一种轮回的流行话语,回归传统不是必然的济世良药;郭德纲的成功只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相声的成功;相声“回归剧场”不是草根阶层的胜利,而是愤青和有闲阶层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赖声川作品名正言顺进入内地了,《暗恋桃花源》之后,他又让女人们说起了相声喜欢相声的北京观众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里再一次大饱耳福,他们在"北展剧场"听到了一台长达两个小时的好相声。这一年来,郭德纲大多数的时间在剧场之外,所以这出相声的主角依然不是他和他的德云社,而是刚刚结束《暗恋桃花源》全国巡演的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这出与众不同的相声剧名叫"这一夜,Women说相声"。  相似文献   

5.
正"我喜欢郭德纲。他的幽默不是挠你痒痒,他敢嘲笑不正之风。""你和郭德纲有点像。""有一点像,都脸圆。你要见到郭德纲告诉他,说我于莺说的。"这就是于莺,冷不丁儿冒出的话就能打破初次见面的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10,(5):22-24
长期以来,相声行业就是一个属于男人的天下。但偏偏就有那么一个女孩,不仅说起了相声,还把相声说到了很多曲艺演员梦想的春晚舞台上,这个80后女孩儿,师从冯巩后开创了“酷口相声”,和搭档白凯南合作4年就登上了“春晚”舞台。并且获得了央视“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曲艺类节目评选三等奖。这个一笑有着甜甜酒窝的女孩贾玲,用自己的“酷口相声”证明女人不但可以说相声,还能把相声变得更酷!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6,(4)
郭德纲1973年出生,从小学相声,本为天津的相声演员,三次北漂之后不放弃梦想,带着德云社在天桥坚持十年终于熬到了今天满座的局面。北漂期间,他睡过桥底,也曾因为没钱坐车,大半夜徒步走回位于郊区的住处。10年来,他一边做剧场相声,一边做文化公司,赚的钱都用在相声上了。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生活在一个苍蝇乱飞的环境中,苍蝇飞进嘴里的事时有发生,一旦苍蝇飞进嘴里,吐了和吃下去一样都是恶心。谁还没吃过几只苍蝇啊。记得有权威人士说郭德纲的相声庸俗,同时也贬低了拥戴群的品位。我不敢苟同。公允地说,郭的幽默绵里藏针,谐谑虚伪又不吝包容。他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化悲愤为可笑。相声,它就是一碗去火的酸梅汤,非得冒充御  相似文献   

9.
片言碎语     
《今日南国》2014,(9):53-53
一个人刚出道,不狂是没有出息的。但如果一直狂,是肯定没出息的。无限赞美自己,只是一种胆怯。 ——相声演员郭德纲  相似文献   

10.
平方 《人力资本》2010,(1):40-42
"你知道2009年最火的是什么节目吗?"中亚国际演出经纪公司总经理邓涛卖起了关子。看着记者疑惑的表情,邓涛诡异地一笑,说:"在演出公司看来,不是大牌歌星的演唱会,也不是西洋歌剧、交响乐,就连郭德纲的相声都要退居其次。是魔术!"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27日,由郭德纲领衔的铁路文工团“中国笑星名家综艺晚会”上海媒体见面会上,原本“搭车”的侯耀文、石富宽等京城相声大腕成了“主角”,红透半边天的“草根”郭德纲成了“配角”。记者对他的提问,均被师傅侯耀文挡驾了。据悉,不久前,因为郭德纲与同行汪洋之间的风波,出于对徒弟的爱护,近来一些敏感问题全由侯耀文代答。  相似文献   

12.
相声,你还在听郭德纲吗?不,北京人早就换口味了。现在,最火的是嘻哈包袱铺,一群颜覆传统相声的80后,他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24岁,但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京城相声界割据一方。包袱铺的店名奇特,他们的广告语更奇怪:“这里不卖香烟,不卖火柴,不卖车子,也不卖房子,卖的是乐子。”  相似文献   

13.
同样在现代媒体以及互联网推动下发迹的郭德纲与周立波,迅速走红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两者的一些内在相似性决定了他们的走红成为时代的必然而非偶然。对郭德纲的相声和周立波的小品进行相似性分析,从而探析大众文化语境下,他们怎样引导和切合大众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藏秘排油”、郭德纲、央视、明星做虚假广告、监管部门……近些天来,这几个词语频频出现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由相声演员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茶广告因涉嫌虚假宣传,被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8岁的王德志揣着从家里偷出来的700元钱,坐上一列驶往北京的火车,他梦想着能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1998年,因为觉得自己的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当时的教育体制,孙恒放弃了在河南做音乐教师的工作北上进京,他想要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孟谦 《社区》2014,(6):1-1
有一次,笔者参加北京某区的社区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会间穿插了几个小文艺节目,其中有一位未口名的相声演员的表演,因为他在京城很“火”,所以颇受欢迎。表演开始,这位演员讲了几句“垫场”的客气话,说他要感谢社区,因为他自从搬进新居,就没少麻烦物业。听得出来,他是把社区工作者和物业服务人员的身份搞混了。其实这种“误识”很有代表性,你如果随机在小区询问,社区居委会到底是干什么的,能说清的人肯定不多。  相似文献   

17.
最后时刻     
评论家薛宝琨说:他是一个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相声事业中的人,是一个在相声事业中耐得住寂寞的人自从演员傅彪逝世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第一告别厅已经很久没这么引人注目了。由于马季的遗体告别仪式要在这里举行,石景山区很多警察赶到了现场,加上几十名保安的协助,维持秩序的人力不下百人。12月24日上午8点40分,马季的遗体刚一到达会场,早早在此等候的几千名吊唁者的情绪就被点燃。见到正要抬进告别厅的灵柩,人群中开始传出哭声。遗体在告别厅安置妥当后,马季的家属和徒子徒孙们开始接受吊唁。刘兰芳、朱军、郭  相似文献   

18.
吕斌 《华人时刊》2009,(4):32-34
咸威是一名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超导组攻读博士的北京小伙子,学习之余他重拾自己的爱好——相声,成立了"康桥相声社"。仅仅一年时间,咸威和他的同学闫雨及相声社的成员,就成功地用相声逗乐了数千剑桥华人,让大家在笑声中深深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的独特魅力,引发了华人们漂泊在外的浓浓故乡情。最近咸威的"康桥相声社"还在全英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举办相声讲座,并策划发行相声DVD,现在咸威已成为英国华人中最受尊敬的"笑星"。  相似文献   

19.
黄勇 《北京纪事》2016,(1):36-39
爱听相声的朋友都会注意到,很多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喜欢用"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作开场白.这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实际上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经多年研究后,对相声总结出来的精辟定义.这大概应该算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重大贡献吧.至少是因为他的不断强调,他的弟子和相声后辈们将这话口口相传了下来.我非常幸运,37年前曾现场聆听了他的一堂课,并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他提出这个关于相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上面是王蒙小说《友人和烟》里的一段。两个人的对话非常简洁上口,“不——是”“不……是”故意拿腔拿调,逗得人心痒痒,又很有趣。读了这一段,人们自然会想起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男方叫女朋友猜今儿晚上请她看什么戏,男方也是很得意地拿腔拿调地说着“不——是”“不……是”。高行健说,“王蒙把相声引进了文学,这是王蒙的一大功绩。”王蒙也说过,他的小说“对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有所借鉴”,“《说客盈门》是借鉴了单口相声。我把最严肃的事,用最不严肃的形式写了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