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长时间以来,关于物权法草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当对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进行平等保护。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公有财产的持有者)与个人(私有财产的持有者)的关系。在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大致有两类观点:其一,个人是组成国家和集体的必要部分,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国家,个人先于国家和集体;  相似文献   

2.
好长时间以来,关于物权法草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应当对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进行平等保护.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公有财产的持有者)与个人(私有财产的持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信息精粹     
《京华时报》反思个人职业打假四川在线-天府早报消息据《大河报》报道,在王海以欺诈为由将"南极人"告到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之后,1月3日,上海南极人董事长张玉祥称已将王海起诉。他认为,王海的做法并不是维权.王海已经成为商业"黑势力"的代表。对个人打假.法无明令禁止。不过.打假应该遵循打假的程序正义。回顾王海的打假历史.几乎总是借助媒体和他本人的知名度.先制造轰动新闻.为其打假胜诉制造声势。这样做,当然有利于保护被称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个人。但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从法律层面讲不存在真正的弱势群体。消费者个人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杂志说,福山的洞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国家及其形成过程,福山的主题仍旧很宏大,但他能够准确地找出富有启示意义的细节,政治理论方面的著作很少有像这一部这样让人手不释卷。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成了中国立法史上惟一一部在三审之后,由于存在巨大争议而向民众征求意见的法律。仅此,足以证明《物权法》的举足重轻。一旦这部法律获准通过,影响到的将是每一个人的财产权利,比如住房、承包地、继承权等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位多年从事《物权法》立法研究工作的教授说,“如果《物权法》得以通过,就宣告了中国开始步入‘私法’时代”。此言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却也折射出新中国长久以来不重视甚至遏制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历史背景。事实上,《物权法》相关制度至今仍是中国现有民法制度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因为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与…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已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国土资源管理影响重大。国土资源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物”,规定土地产权和矿权保护及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内容。《物权法》全面肯定了《士地管理法》确定的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肯定了近年来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所形成的一些重要的土地管理成果。同时,《物权法》确定的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工业用地招标拍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等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表达自由应该受到《宪法》的保护,但是表达自由也有其界限,比如不能超越国家安全、司法权、人格权等。作为我国表达自由界限规定《宪法》第51条"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刑法》246条"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并无相关司法解释,以致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不便。本文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和德国之理论构建我国表达自由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规定对新征土地实行"先保后征",政府补贴资金不提前到位的,不得批准用地。按照山东省2011年1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被征收土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由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政府出资部分原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在物权法草案中争论得沸沸扬扬的土地征收对土地使用权人(土地承包权人)进行补偿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土地征收继续沿用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补偿,再由土地所有权人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补偿安置的方式。国家征地补偿费用要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中间环节才能到农民手中。而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弗朗西斯·福山以黑格尔和尼采这两大思想家为主要思想来源,系统地建构了其"历史终结论"。福山以黑格尔的承认机制为理论依据,指出"历史进程依赖于合理的欲望和理性的承认这两大支柱";从而,历史之所以终结在于"现代自由民主是最能以某种平衡来满足这两个方面的政治体制"。与此同时,他提出以尼采语境中的"无边的精神之战"来尽可能使"最后的人"保有"最初的人"的尊严,并以此消解历史之终结所附加的消极影响。从"最初的人"与"最后的人"谈起,试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通过,创造了我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其受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物权法》除加大了对公有财产的保护力度,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它回答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抵押、转让的问题,并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就是更加注重对农民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一些法律专家评价说,中国制定物权法,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最终促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13.
《在酒楼上》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二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4年5月。作为"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模式[1]的典型文本,鲁迅的《在酒楼上》可视为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而这向内转的自我解构却最终导向了"无路可走"的虚无和颓唐——启蒙还未开始就已先"自我瓦解"。从叙事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入手,跟踪探析《在酒楼上》中的两个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黑暗"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文中的"国家"由"国"和"家"两字组成,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关注国运的昌盛,都认为国家的安定富强与个人和家庭的安康幸福密不可分,这种感受也是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国破家亡"悲剧后所形成的集体历史记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家好,家才好,国家糟,家也糟,"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些汉字,似乎生来就只能表达一种意思,比如芫荽。曾经不知道"芫荽"两个字怎么写,总以为那是乡下百姓对它的俗称罢了,"香菜"应该才是其大名吧。直到有一次,我翻《说文解字》,看到这样的介绍:荽作莜,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啊,芫荽!原来是这两个字,读出来之后,我顿觉口齿生香,再想想日常生活中它那碧绿模样,感觉这种植物真的像从《诗经》里刚走出来一样。处暑时节,拆了丝瓜架,在院子的一小块空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的两会传出消息,《物权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草案待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审议.至此,过去一年关于《物权法(草案)》正反两派的白热化争论似乎有了一个"结局".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梳理这场已历时半年多的大论战,透过双方泛政治性的"指控",我们能够看到,《草案》引发的激烈争吵,只是近年来建立在不同利益群体矛盾日益激化的一个表现,是不断升温的"改革成败"争论的一部分. 如何使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和谐相处,而不是草率从事,使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表面化和激化,恰恰是通过立法所应该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登记办法》,已经2007年11月28日国土资源部第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部长徐绍史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有了耕地保护基金,我成了自家士地真正的主人,土地成为我‘老有所养'的保障."2008年4月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东岳社区2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颁证仪式上,65岁的杨春兰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从此以后,她不用再靠天吃饭了,对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信心. 市委"1号文件"定调 "发展与保护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耕地,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国家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对成都来说,就是要守住660万亩耕地.为了坚守住这条‘红线',我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曾敏说.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中国十年来最重要的劳动立法,经四次审议正式出台。立法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各种意见针锋相对。董保华教授是此次劳动合同法大争论的标志性人物,他对原有草案一审稿的评价是"贵族法"、"观赏法",  相似文献   

20.
刘维新 《城市》2012,(11):6-10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一直处于西方列强欺压、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国破家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没有自己的工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谈不上发展与城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这也才有了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的环境与条件。因此,研究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就必须先梳理历史,用创新思维来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