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师     
清·袁枚语云: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余祝尹文端公寿云:"休夸与佛同生日,转恐恩荣佛尚差。"公嫌"恩"字与佛不切,应改"光"字。《咏落花》云:"无言独自下空山。"邱浩亭云:"空山是落叶,非落花也,应改‘春’字。"《送黄宫保巡边》云:"秋色玉门凉。"蒋心余云:"‘门’字不响,应改‘关’字。"《赠乐清张令》云:"我惭灵运称山贼。"刘霞裳云:"‘称’字不亮,应改‘呼’字。"凡此类,余从诗如流,不待其词之毕也。  相似文献   

2.
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我的故乡——浙江省富阳县龙羊区南安乡洞山村,有一位被后代人们称为“龙游秀才”或者“罗衣秀才”的讽刺诗人。据《茶香室丛钞》中说:“今豫章、两越人、蜀人,凡事俗近怪者,皆曰:‘此曾经罗隐秀才说过。’俚语方言,流传委巷,承讹袭误,遂曰‘罗衣秀才’。”则知所谓“龙游秀才”、“罗衣秀才”,实均是“罗隐秀才”的音讹。  相似文献   

3.
《西河诗话》载:曹能始先生《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以为佳句。一客谓:"‘露’字不如‘胜’字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余曰‘胜’,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人以为敏。余独谓不然。"胜"字与"半"字不相叫应,函不过半损,则剩者正多,不止"平安"二字。"幸露语平安",正是偶然触露,所以羁旅之情,为之惊喜耳。若曰不必巧值,则又何以知其必不巧值耶?  相似文献   

4.
高黎人 《中华魂》2000,(2):20-20
<正> 老来好看闲书,于《清稗类钞》得见一副对联:"‘翰林名片棺材杠,袜店招牌窑子×’,谓之京城四大。"与二三老叟谈及此联,一位素多见闻者说:"你说清代‘四大’,我有当今‘四忙’:讲稿写秃千枝笔,公车司机难休息,烧酒广告称霸主,大款小蜜 BP 机。"窃以为,"四大"、"四忙"既是古今时尚,又反映了不同人的  相似文献   

5.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6.
秀才巧对     
张功椿 《老友》2013,(9):55
从前,有两个秀才要到南昌城吟诗会友。他们从赣州码头上船后,顺江而下,吟诗作对,十分惬意。当船行至吉安城白鹭洲江面时,秀才甲看到一小木船拴在白鹭洲岸边的一棵柳树上,随波晃动,顿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他对秀才乙说:"我有好句,我出上联,你对下联。我的上联是:‘白鹭洲,舟畔洲,舟动洲不动。’"秀才乙听后,连说"好句",却对不出下联来。一路苦思  相似文献   

7.
明人冯梦龙的《笑史》中,有一篇短文:有贵人游僧舍,酒酣,诵唐人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闻而笑之,贵人问僧何笑,僧曰:"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全文只有几句话,而对世态描写可谓入木三分。近见《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以《割麦记》为题的三幅新闻照片,不妨将其说明文照录如下:6月4日,  相似文献   

8.
一字神算     
黄会兵 《可乐》2008,(8):54-54
荒草屯的张瞎子人称"活神仙",求吉问凶没有不准的。翠娥来到张瞎子的测字馆,刚进门,张瞎子正为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解字。只见他掐指一算,便高声说:"贵人大喜!你拈到了一个‘会’字。‘会’字拆开就是‘人’和‘云’,人在云上走,看来  相似文献   

9.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0.
范琪 《老友》2006,(10)
有人到测字先生那里去问科举考试能否成功时,写了一个"串"字去测。测字先生振振有词地说:"您不仅能乡试名列前茅,进士考试也会大捷,因为‘串’即是两个‘中’字。"旁边一个人看了一阵,随后也写了个"串"字  相似文献   

11.
儒学别解     
这个题目可有下列各项说明。(一)‘仁’的基本意义。(1)‘仁’这个字,是由‘人’‘人’合成的,而不是由‘二’‘人’合成的。人人两字连写,常写成‘人?’,即在头一个人字下加‘?’即得,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常写成君,,臣?,父?,子?一样。(2)人人意即象人或把人当人: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韩愈谓‘人其人’,即把人当人之意。这种以同一之字解释自身的办法,颇与柏拉图(Pl-ato)所谓‘凡物必肖其自身’相似;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以同声之字解释某一字之义,也有一点相似。  相似文献   

12.
言止善 《可乐》2008,(5):41-41
十多年前,我在火车上和一个来自香港的生意人聊天。他得知我是教员,向我发了一番感慨。他说:"内地人不爱用‘求’字,不好。我们香港小孩子读书,叫‘求学’。在学校毕业后,要‘求职’。你们这里,只怕是少了一个‘求’字。"当时,我对他的话并没有多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古诗创作历来有强调“炼字”之功 ,看重一字之妙的一派。如宋代范温《潜溪诗眼》“炼字”条云 :“好句要须好字 ,如李白诗 :‘吴姬压酒唤客尝’ ,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 ,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 :‘戏拈秃笔扫骅骝’ ,初无意于画 ,偶然天成 ,工在‘拈”字。柳涛 :‘汲井漱寒齿’ ,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 ,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 ,‘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 ,以谓燕迎风低飞 ,乍前乍却 ,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再如清代贺贻孙《诗笺》中指出 :“前辈有教人…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416页在解释“劝”字的词义时说: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冤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①意思是说:这是以劝使哪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词义分  相似文献   

15.
四、不符合古代汉语的事实和特点第三单元通论(七)说:“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认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242页)又说:“在讨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时候,有一个‘为’字值得提出来说一说。…这类的‘为’字,很象现代汉语的系词‘是’。其实古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16.
形声字浅说     
何谓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别于指示、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既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又指出形声和指事字、象形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汉字是方块字,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指只包含一个字素的字①;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素构成的字。古人有所谓“独体为文,合  相似文献   

17.
一这里要讨论的“自”,只限于在语义上与“自己”有关者,介词“自”,连词“自”不在讨论之列。《马氏文通》有三处谈到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自”。卷二代字章“重指代字”一节说:“‘身’‘亲’‘自’‘己’四字,皆重指代字,人己通称,而‘身’‘亲’二字必居主次。”“‘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于宾之者,宾于介字者亦先焉。”“互指代字”一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论述“有、其、言、于”等字时,措辞十分肯定:“‘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所举的例子有:  相似文献   

19.
朱涛 《成才与就业》2014,(19):28-28
正学习要注重传承,觅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春日,一位苦读秀才兴致大发,走出书斋到郊外踏青。漫游间,一条两三尺宽的河沟挡住去路,秀才问农夫:"如何过去?"农夫答:"你一跳不就过去了嘛。"秀才双脚并拢,使劲一蹦,"扑通"一声落在沟中。农夫大笑:"你应该一脚前、一脚后地跳!"秀才答道:"书上说双足并起曰‘跳',一足前一足后起曰‘跃',明明是你让我‘跳'而落水,反而笑我‘跳'得不对,真岂有此理!"这则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注重传承,无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