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年金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也是个人和企业合理避税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手段。基于税收政策的激励,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在国家公共养老保险水平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雇主资助的雇员退休金计划(企业年金)得到了有力的发展,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的私有退休金计划资产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50%。从长远来看,企业年金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企业年金计划中的税收制度1.企业年金计划中的税收制度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明确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险目标模式,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  相似文献   

2.
企业年金,是对政府强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重要补充,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而建立,目的是为本企业退休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企业年金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依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缴纳的费用;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企业年金的发展和成熟,引发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投资投入更多的关注度。鉴于我国企业年金业务刚刚起步,广大老百姓的投资理念尚不成熟,企业年金投资者教育对这项业务的平稳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企业年金投资者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企业年金投资者教育的内容、途径和主体,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91年提倡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对企业年金的建立提供了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但是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发展依旧缓慢,只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建立了企业年金,而占据我国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并不高,鉴于中小企业在发展企业年金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以促进中小企业企业年金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  相似文献   

5.
<正>企业年金是一项广泛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有助于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吸引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员工,而且对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励员工为本企业长期效力,起到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企业年金为年老体弱职工建立起提前退出企业的机制。建立一个养老金计划,企业可以通过一种非歧视的方式向那些年老体弱的员工提供一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退出机制,并为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储备。  相似文献   

6.
自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为其雇员建立第一个企业年金计划以来,企业年金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监管理念的逐步成熟和监管能力的逐步提高,各国对企业年金的监管模式和方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汲取国外新的监管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企业年金监管机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ICBC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对养老保障事业的金融服务,努力提高受托管理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和业绩稳定性,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截至8月末,由工行受托管理的"工银如意养老1号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年化收益率达到10.29%,在同类型产品中名列前茅。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保障和提升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助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工行积极适应新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年金的微观经济效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年金在企业员工的招募与甄选中产生积极效应,有利于稳定企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改善员工生活质量、培养员工自我保障意识以及刺激微观主体的消费具有正面效应。但企业年金也可能使员工收入差距拉大,出现道德风险,降低劳动力市场效率。政府要确保企业年金差别待遇,并兼顾公平,加强企业年金受益人权利的保护,规避道德风险,加强有关立法,明晰企业年金产权,适当更改企业年金的账户转移方式,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重视企业年金的效应问题。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福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激励效应。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从企业和员工两个层面来探讨企业年金的激励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被称为企业年金发展"引擎"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并分析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经济效应,最后重点比较了TEE与EET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朱三彬 《经营管理者》2011,(8X):277-277
我国从1991年起就提出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然而,十几年间企业年金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位。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着不利的运营环境,缺乏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且发展项目单一,优惠额度较低,覆盖面小,税收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成为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开始出现生存危机。频频发生破产、倒闭的现象背后,小微企业规模上的制约是根本原因。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本文着重阐述了通过走联合发展之路,长三角小微企业能够在其现有规模下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以摆脱当前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速度经济     
速度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它更强调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对于企业来说,规模经济无疑是重要而又必须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速度经济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一句谚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速度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人口在逐年增加,所以企业年金制度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近几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使之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管理、保值增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并就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企业年金运营效率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以与各位同仁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年金由1991年提出,发展至今,成效显著,成为我国重要的补充养老保障力量。但是企业年金自身面临着覆盖面窄、中小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困难、基金投资保值增值困难等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提供有效而全面的补充养老保障。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团体年金保险则可以为企业年金提供有效补充。本文试分析团体年金保险对比企业年金的区别,以及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对团体年金保险的看法、发展意见以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含学习效应技术采纳时间的优化模型及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企业技术采纳时间决策的问题,考虑企业内部学习效应和外部技术演进对企业技术采纳时间的影响,并重点考虑学习效应因素,建立了一个含学习效应技术采纳时间的优化模型;给出了企业技术采纳最优时间的决策准则;分析了企业最优技术采纳时间与固定采纳成本、市场容量、学习效率、外部技术进步率和需求弹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采纳决策准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绿色金融试验区的自然实验平台,本文系统分析了绿色信贷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影响,验证了信贷机构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治理职能.研究表明,试点区域的信贷机构,运用金融杠杆,通过信贷惩罚机制,将外部污染成本内部化为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有效激励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并且,这一激励效应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市场的环境监督效应依赖于基础制度建设,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绿色信贷政策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环境责任的表现.最后,本文证明了绿色信贷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激励,能显著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绿色经济的实现.本文验证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扩充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理论;同时响应了十九大报告中“发展绿色金融”的文件精神,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养老补充保险以及福利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在分析影响寿险公司企业年金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寿险公司企业年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存在广泛而复杂的内部关联性,企业集团信用风险演化呈现出与单个企业不同的特征。建立企业集团内部异质成员企业的微观行为模型,并通过多智能体仿真得到企业集团规模、外部市场状况以及子公司主导行为对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延迟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影响。结论表明:(1)企业集团能够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利用规模优势降低其面临的信用风险;(2)外部市场状况的好转对降低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的作用有限;(3)子公司主导行为对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影响并非单调,且存在子公司主导程度使得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达到极小值。通过这些结论可以解释一些典型经济现象,同时也可以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控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温上升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运用经济学外部效应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认为企业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由市场的负外部效应导致的。而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可以将这种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