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的问题在列宁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如何?这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争议的问题。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学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秘密所在,把《手稿》中关于异化和人本主义的观点看作重新探索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和基础,把马克思看作欧洲人道主义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有些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天津美学学会和南开大学于1982年9月在天津召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美学问题学术讨论会。现将这次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手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确定《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一种意见认为,1844年,马克思在哲学上已经由黑格尔转向了费尔巴哈,并且酝酿准备着新的变化。总的来讲,马克思开拓了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美学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无疑标志着人类对于美学研究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而马克思写于巴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又为美学界所广泛认同。因此,《手稿》在上世纪30年代,因被发现引起巨大的轰动,80年代则引起进一步研究热潮也就不足为怪了。蒋孔阳先生同样高度重视对《手稿》的研究,他精辟地指出:“我认为,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都诞生、孕育和形成于《手稿》之中。”因为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则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本语境解释的方法,解读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3月的《评李斯特》一文,推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仅仅将其指认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初步表述的说法;并揭示出青年马克思在第一阶段经济学研究的最后,已经开始无意识地摆脱《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那种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辑,不自觉地走向一条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发生的真正前夜。  相似文献   

7.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主体内容,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向唯物史观过渡的一次重大突破,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还受着费尔巴啥人本主义的一定影响,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的科学理论。有人认为异化劳动理论从物质生产、经济事实出发,研究、论证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是唯物史观形成或基本形成了的理论,因而,《手稿》是一篇成熟的著作。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就此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内含马克思主义的多种理论构成,尤其是其中的建立于新的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学思想,更具现代美学理论的实践开放性。王向峰的《〈手稿〉的美学解读》一书从美学的角度切入《手稿》,对于劳动与美的创造、艺术生产、美的规律、人化的自然界、人的对象化、对艺术的感受等,都进行了深入阐发。《解读》把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纳入到《手稿》的体系中来加以学理阐发,在中外传统文艺及当下的社会语境和文艺语境中予以实践性展开,提供了由进入《解读》进而进入《手稿》美学体系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虽然是马克思早年的著作,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痕迹,有个别的提法还不够成熟而为后来所纠正,但是,它从经济学哲学去阐明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由此探求到美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的著作,在这一著作中,虽然马克思在某些局部上开始超越费尔巴哈,萌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素,但从总体性质来看,马克思还没有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1845年起,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理论,这种理论和《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不同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不仅有质变,也有量变,而且正是量变引起了质变.马克思之所以能在1845年创立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之前的思想发展的量变相关的,这些量变,包括新世界观因素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的中心概念。它是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古典经济学、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着手创立自己的新学说时所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的成果这一概念作为马克思当时已经达到的经济学、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的“纽结点”,我们从中既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同它的三个理论来源的关系,又可以预见马克思日后的理论研究活动的方向;这一概念作为马克思创立自己的科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新思想的闪光,也不难发现它由之脱胎而来的先驱者学说中的某些“斑痕”。异化劳动概念本身的这种双重性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对它的不同解释,往往是对《手稿》做出不同评价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毕生未曾发表过美学方面的专著。《1844年经济学——哲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也不是专门论述美学问题的。但是,马克思在《手稿》里,有关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则问题,都被他提了出来或提示出来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起点。了解这个起点,才有可能进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人道主义”辩──纪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50周年丛大川在近年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有些同志依然坚持马克思在巴黎著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残存着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遗迹,认定人道主义作为世界...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思想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问题,这就是,《手稿》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主要是从经济学观点上表现出来的;而《提纲》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哲学上作出的,这中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我认为,近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1845年3月写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思想转变的主要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估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思想倾向及其意义,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手稿》的异化观,不少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譬如,蔡仪同志概括地写道:《手稿》“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原则是它的根本思想”,并认为《手稿》“那些关于人的本质异化这个中心论点的论述,表现人本主义原则的论述,也即《手稿》的主导的思想倾向而为有些人特别欣赏的论述,有些是空洞  相似文献   

16.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以异化劳动为基础论述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在对这一理论如何评价的问题上,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完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它已经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完全划清了界限。有人甚至认为异化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他们说,《手稿》中由于提出了劳动范畴,就完全超出了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从而达到了历史唯物论。有的人认为  相似文献   

18.
《手稿》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手稿》地位观点之批判张和平马尔库塞是最早对马克思的《手稿》(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评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一经发表,他即写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对《手稿》进...  相似文献   

19.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否已经形成 ?如果已经形成 ,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这是判断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何时形成以及正确评价马克思《手稿》的一个关键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观尚未形成 ,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如果有所谓劳动观的话 ,那也是理想化的、不成熟的劳动观。这种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较大。最近笔者重读《手稿》 ,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蔡仪同志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标志》(见《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一文中,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的思想作了这样的评价:“我们肯定它对旧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也肯定它对经济学的新原则的提出,对市民社会解剖的要求,乃至于论到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设想等。这些显然表明马克思的理论领域的扩大。但他的思想实质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的影响,关于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它的中心论点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显然表明要由人本主义转落到唯心主义了。至于歪曲利用‘人的本质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词句,引申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也显然表明要由人本主义转落到唯心主义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