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花 《人才瞭望》2017,(14):82-83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于这一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践调查法,对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认为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确立培养理念,健全培养制度;二是搭建教学平台,打造实践体系;三是推行有效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四是优化保障措施,引介评估举措.只有多向齐下,才能保证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2.
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析人才培养现状问题,探究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提升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创新的年代,本科院校要实现人才的创新培育,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笔者通过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推动本科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悄然出现,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培养和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将实现二者融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切入,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开展人才资源管理,应注重培养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仍需要面对诸多发展难题,包括培养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向等.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人才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倩 《人才瞭望》2017,(8):207-209
个性化教育也是以个体的心理品质、生理特征、社会关系等因素出发,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以个性化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管理行政化、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体系模式化、教育评价功利化等问题,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应深入分析以个性化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制约因素,探究以个性化教育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黄潇潇 《人才瞭望》2023,(15):72-74
<正>高等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企业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优势互补,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对接与整合资源。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学研产一体化,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做好应用型高校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开发作用。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结构,同时要积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努力为祖国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迟艳 《人才瞭望》2017,(16):123-124
笔者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当中的作用,指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功能被制约的主要原因,并依次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三层三阶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强化知识传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重在优化培养方案,开发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应届毕业生拥有全面的工作能力,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但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上,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最新的社会要求.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就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新常态下,要求各高校配以新常态的教育模式,才能将廉价劳动力优势转变成真正技术人力资源的优势.基于此,以理工科院校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为主线,汲取现今国内外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江西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以产学研为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胡延坤 《人才瞭望》2016,(14):90-91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不但能优化师资建设和办学资源运作能力,还能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改善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要针对相关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吕国清 《人才瞭望》2017,(2):238-239
笔者通过调研及对参考文献研究发现:虽然截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开始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没有实现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没有真正地落地.导致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民办高校只是跟风,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且没有很好地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及素质教育等的关系.由此得出的启示是政府要大力鼓励民办高校深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讨,引导它们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最终建设成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培养“数字工匠”成为新时代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与智慧社会的核心驱动要素。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思考如何有效挖掘和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让他们在数字经济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变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以数字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及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创新思维的培养越发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思维在教育观念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专业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就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汽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应用,基地建设的定位模式,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以及实训基地发展保障,实现办学和产业相辅相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了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本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对策,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笔者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提出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院校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唯有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全方位纳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从质到量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新的形势下,航天企业以组织发展战略为指导,将科技人才培养放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重点工程与核心人才同步发展为原则,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配套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为人才成长搭建优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队伍能力的持续快速提升,为组织发展战略的圆满实现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同时,促进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