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赖玥 《人才瞭望》2017,(5):38-39
法律为劳动关系双方设置了合理行使权力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劳动关系双方能够和谐共处;越出界限,滥用或误解自己的权利,则会面临风险.本期的四个案例就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在合理的法律措施支持下,企业才能及时对劳动纠纷进行调解,避免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双方都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如何签订履行以及变更、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制度建立与规范的重要具体制度,不仅涉及到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贾瑞敏 《人才瞭望》2016,(2):159-160
依照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法律凭证,这对于完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用人单位的深化改革,提高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很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存在大量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基于此,阐述当前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需要坚持的原则,以及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乔博娟 《人才瞭望》2017,(17):41-42
对守法者来说, 法律是维权之盾;对违法者来说,法律则是惩罚之矛.对劳动关系双方来说亦是如此.如何用法律之盾守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免法律之矛的惩罚? 以下几则案例给出的答案就是: 不仅要熟知法律, 更要规范自身行为, 谨守底线. 对守法者来说, 法律是维权之盾;对违法者来说,法律则是惩罚之矛.对劳动关系双方来说亦是如此.如何用法律之盾守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免法律之矛的惩罚? 以下几则案例给出的答案就是: 不仅要熟知法律, 更要规范自身行为, 谨守底线.  相似文献   

5.
乔博娟 《人才瞭望》2016,(19):45-46
每月按产量支付报酬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入职登记表、保密协议能否视为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是否存在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是否可以解除竞业限制?本期四个真实的案例在回答上述疑问的同时,表明权利应当在法治轨道及制度框架内运行。只有劳资双方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形成共识,才能共同推进我国的劳动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法律关系而形成的争议。就我国而言,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或外国企业或者劳动履行地、劳动合同签订地在国外,则为涉外劳动争议。在处理涉外劳动争议时,既要考虑民商法律的适用,还应当考虑劳动者的权益应受到哪个国家的劳动法保护等问题,而后者往往在处理涉外劳动争议中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制度对于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十分重要,是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认定的基础。而现在很多劳动合同并没有及时签订,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关系不明确,只能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这种用人无合同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劳动者签订了所谓的合同,但是合同的格式不规范,内容也有很多纰漏,根本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这种情况下签署的合同依旧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5,(1):97-97
你在食品站工作时间长达30年之久,一直从食品站领取劳动报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你没有与食品站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从双方之间这种管理与被管理、提供劳动领取劳动报酬的关系,可以认定双方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食品站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你有权要求食品站发放退休费,这属于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你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也就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法律的具体实施和完善的作用也很大.所以,正确处理劳动法律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简要阐述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赖玥 《人才瞭望》2017,(21):38-39
对于劳动关系双方来说, 履行劳动关系的全过程都需要依托法律,客观定义自身的权责,不可对一些法律概念进行任意解读. 本期的四个案例即说明了这一点. 服务期协议不可滥用 案例:钟某于2014年3月入职某中介服务公司, 双方订立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 约定钟某从事咨询师工作.入职后,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双方签订了一份 "服务期协议",其中注明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了专业培训,培训费为2万元,钟某须为公司服务满5年后方可离职. 工作满2年后,钟某因个人原因辞职,中介服务公司以钟某未满服务期为由要求钟某支付违约金, 并从其最后2个月工资中扣除了违约金 1.2万元.钟某不服,遂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中介服务公司予以返还.  相似文献   

11.
张某于2006年9月18日到某服务公司工作。2010年5月12日,双方签订了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及过渡期合同,载明双方同意于2010年6月11日解除劳动关系,工资结算至2010年6月11日,公司支付张某经济补偿金等离职结算款1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2.
《人才瞭望》2004,(6):53-53
人才瞭望编辑部:我是一名职业经理人,2001年被一家外国公司中国办事处聘用,双方达成共识,该办事处每月支付我工资30000元,劳动期限为2年。但该办事处说他们没有录用员工的权利,故要求我与一家人才输出公司签定《劳动合同》后,再由人才输出公司派我到办事处工作。2003年6月,办事处无故将我解雇,我想依法维护我的合法权益,请问我的劳动关系该如何确定?读者:王志王志读者:你这种情况是在签定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与实际使用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不一致时,劳动合同当事人如何确定的问题。法律将劳动关系确定为签定劳动合同的双方,是为从劳动关系明晰的…  相似文献   

13.
一、判断题   1.行政主体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含义是不一样的。 (√ )  2.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关系所产生的结果。 (√ )  3.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化、消灭的只能是法律行为。 (× )  4.根据我国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有行政规章的制定权。 (× )  5.劳动和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 )  6.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 )。   7.在我国,宪法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2/3以上的多数才能通过。 (√ )  …  相似文献   

14.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成为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展开论述,并就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9,(5):48-48
一是广泛宣传。加大力度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9次劳动合同政策咨询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近1.5万份,现场接受咨询200多人次。还派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讲解劳动合同法律法规,消除劳动关系双方的顾虑。  相似文献   

16.
回首"十三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劳动关系保持了总体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框架基本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工作,2015年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对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作...  相似文献   

17.
刘学军 《人才瞭望》2007,(9):107-108
劳动关系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组织和广大劳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以后.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组织和劳动者的种类和范围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劳动关系变得愈加复杂.急需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特有的规制作用,是化解关涉劳动关系的偏多矛盾,如企业潜藏着的侵权现象、劳动合同凸显出来的短期化。然而,市场范畴内的一些企业,没能依循法律预定的规制去行事,存留着侥幸心态,以至激化关涉劳动关系的、深层级的矛盾。钢铁企业要明辨劳动合同特有的管理路径,促动和谐态势下的关系建构,面对既有的矛盾,摸索可用的化解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它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劳动争议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因此,高效公平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和公开简洁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广大劳动者所呼吁的.然而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处理程序却不容劳动者乐观,特别是劳动者欲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时.一般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直接诉之法院,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对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处理所设置的这样一个仲裁前置程序从<劳动法>颁布以来的众多的事实看,确实存在种种弊端,通过对仲裁前置弊端的分析,重建最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