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来自马里共和国。我是1988年9月到中国北京来的。我在中国留学的计划是一年在北京学汉语、四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我的专业。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了解很少。我小时候爱看中国的武术电影。当时,我以为每个中国人会武术,到了高中,我们学哲学时涉及到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些知识。当时,我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感  相似文献   

2.
落后的美国不久前,中国某市一个代表团,出访上海的姊妹友好城市--美国旧金山市,团员们惊讶地发现,从旧金山的机场到城市建设,均落后于上海,他们惊呼,美国落后了。的确,美国虽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但在某些方面又确实落后了。落后的手机我的手机是女儿更新后送给我的淘汰品,没想到在美国一看,嗨!那些时髦的白领女士和酷小伙们的手机,还远不如我的呢!有个美国朋友经常到中国出差,每次他都感到中国的手机变化太快。一次他对北京一个作者夫妇在美国总统巨石像前合影朋友的手机很感兴趣,很想自己也有一部,于是就记下…  相似文献   

3.
2006年4月,我接受了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GIS部门总监的职位,这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北京的公司,我于是从美国康涅狄克州搬到北京居住。当时我正成功运营着一家测量公司,为一些政府部门提供土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服务。我到北京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意识到,把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技术带到中国,会非常有利社会发展,同时,从财务角度上来说也是有利润的。二是我已成了西方人所说的”中国虫”——想体验中国的一切,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建筑、美食、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夜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华日本专家本山多喜二先生来北京接受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友谊奖”,日程安排得很紧,但他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本山多喜二虽年逾古稀,然身体硬朗,胖胖笃笃的脸上显得神气儿十足。本山很健谈,用他那颠倒而别扭的汉语谈起了他那段扯不断的中国情。本山小时候在中国长大,到12岁后父亲才将他送回日本读书。他的父亲是当时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武汉办事处的职员,“幄!我父亲送我回国时,千叮嘱万叮嘱,让我今后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在哪里长大的。”“那你以后再也没有来过中国了吗?”“是的,没有机会,但一直念着中国…  相似文献   

5.
“到日本前,我和家人勤扒苦种,下了很大的力气,收入却很少。当时我很苦闷,我这样勤扒苦种,到啥时才能从土里刨出一个银娃娃呢?所以,1998年,当我知道有到日本去做农业研修生的消息,二话没说就报了名,要到日本去看看,人家是怎样从有限的土地里刨出金娃娃的。结果,我到日本1年,回来后组织了3个村庄200多家养猪农户加入的协会。现在我不仅刨出了银娃娃,还帮助加入协会的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6.
1991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学生。我向他提起了想到中国做一些考察、研究的想法。他替我出了这个在中国边工作、边考察的好主意,接下来我向外文局提交了申请,并如愿从1992年8月起受聘到外文局工作。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密西根大学录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所以计划只做1年考察。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在北京,到机场接我的是一位美貌的年轻姑娘,也是即将跟我在问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几个月很快过去了,接下来是一段闪电式的爱情,我们结婚了,…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国》杂志法文部的改稿专家路易斯,卡提欧(LOUISECADIEUX)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但是她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并且已经定居7年了,亲眼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时间越长越好,”她言语间流露出对北京深厚的感情。 1994年,卡提欧第一次来到北京,她就被这个城市的热情和人们积极向上的气质所吸引。当时她是作为访问学者来华研究中国企业的。虽然以前她对中国知之甚少,但是她很快被中国人的智慧所吸引。于是她第二年又来…  相似文献   

8.
当2008年奥运会到来时,全世界的目光将被吸引到中国来。可以想象,到那时候北京人的接待工作有多大。作为长期在华工作的我,有必要也有责任,为奥运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可是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想我的优势在英语。我知道奥运会的接待工作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我也清楚很多北京人都在学习英语。所以,我想我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其实,这方面,早在北京市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我就想着要做了。为了这个,1991年我与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刘静和应电视台的邀请,针对9到12岁的孩子编写了《现代儿童英语》丛书,共8册。我当时为什么答应…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来郑州是2004年,但仅仅只在河南逗留了3周后就回美国了。当得知自己将被派往中国工作的时候,我还并没有确定这里会是我今后生活的地方。于是,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拉开了序幕。2006年4月,我又一次回到中国,在郑州英思力美语,开始了自己崭新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0.
初识雷小飞,是在1998年春天。当时他是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公司──高乐公司(Kroll Associates Lit)驻北京的首席代表。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这个人很特别。 他的英语比汉语说得好。这也难怪,因为他是加拿大籍华人,13岁时就随父母从大陆移居温哥华,在那里完成了学业,获得MBA专业文凭,后又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学位,加入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咨询公司──高乐公司,成为职业经理人。在他的建议下,高乐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任命他作了首席代表。当时在中国,风险管理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在中国期间,我有幸与许多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的杰出人士进行交流。这些经历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是一个全新而振奋人心的篇章。1994年,我初次造访中国,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刚进行了十多年,还有许多的路要走。当时的北京与现在不同,马路上轿车非常少见,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自行车,也没有很多的高楼大厦。接下来的10年,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出口和资本投资,如房地产和工业。10年后的2004年,我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场与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我有幸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第一位外籍劳模,当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和劳模们一一握手祝贺,当轮到我时,我感觉是遇见了一位老朋友,因为之前他曾到巨化考察,来过我的单位,如今单位还保留着他当时考察的照片.当他和我握手时,虽然我听不懂他说的话,但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亲切的关怀和由衷的祝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在1992年正式对外发布和实施了第一部《收养法》。在此之后的几年中,陆续有一些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领养人,在中国申请并合法收养了数千名中国孤儿。今年6月17日至7月2日,由16位美国父母及12个黑头发黄皮肤、年龄从3岁到7岁的中国小姑娘组成的美国’99中国文化夏令营访华团来到中国,在北京、天津、西安承德、北戴河等地进行了参观访问。笔者作为该团的中方领队与夏令营成员一起度过了在华的16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都是中国孤儿,她们在几年前分别被她们的美国父母收养,并被带到美国去…  相似文献   

14.
我在杭州浙江大学教书已经有半年了,经历了美丽的秋天和萧条的冬天。杭州真是人间天堂,准确地说,应该是杭州的春天和秋天是人间天堂。眼下壮观的春天刚刚开始,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我想我最喜欢春天特别是杭州的春天。去年9月,我和我妻子刚到杭州的第一天。坦白地说我们真想马上回国去。那天我们从美国来路上的时间是20多个小时,又累又倦,还有时差的不适,情绪便有些低落到了住地。看到四周都是行李,房里又闷又热,就开始想家了。但第二天早上起来,阳光如此明亮,我的妻子说“这个地方不错我们过得去。””从那时到如今我们都有这…  相似文献   

15.
拉瑞夫妇第一次来中国,是在 1990年。一个曾在中国内蒙古工作的朋友把中国描述得如诗如画,勾起他们对中国一往情深的向往。当时已经退休的他们,儿女已经都有了自己的家。于是他们无牵无挂,到ERRC(中国教育资源与人才推荐中心)报了名,并被推荐到中国当教师。当时仅仅是抱着一种来中国旅游“看一看”的他们,没想到在中国一呆就是9年,并且来了就不愿再回美国。准备来中国“受苦受难” ERRC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并警告他们“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他们还从曾经到中国工作过的老师那儿听到了他…  相似文献   

16.
林清美,一个富有中国味的名字。可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60多岁的日本退休教师。她曾随丈夫林正康先生于1993-1995年在我工作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同时,也是我教了两年汉语的一位“学生”。林清美老师离开中国回日本已有两年多了,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一直打算把我认识的这位日本老师兼“学生”的一些事写出来,第一次见到林清美老师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那是1993年9月,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请我给刚来中国的日本老师林清美教汉语。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可第二天去见面的路上,心里不免犯起响咕来。我一句口语都不会…  相似文献   

17.
读者信箱     
在日本很有影响的大报《朝日新闻》1994年5月19日登发了一篇名为《“))卜。、”一作战》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一名现在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日本专家羽很高广幼年在中国东北的经历和老年又和夫人一起回到中国以工作方式报恩中国的事,使我深受感动。《朝日新闻》在这篇文章中向日本读者也提到和介绍了您们《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我是一名也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老人,据说您们杂志在国外也公开发行,我希望在日本有更多的日本人也能读到您们的杂志。(东京)山崎田野很偶然地在朋友住处读到《国际人才交流》,感觉很好、但“国际”的…  相似文献   

18.
我与中国结缘已有30余年,与中国杰出医学科学家们的紧密合作,是我学术生涯中极为精彩和令人兴奋的一段时光。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还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北京街上多是自行车,人行道上摆着成堆的大白菜,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每次到北京,我都会去胡同里走走,  相似文献   

19.
《人才瞭望》2005,(10):100-101
我于2000年5月1日应聘到一家日资公司主持市场部工作,并同公司签订了4年期的劳动合同。公司为我配置了通讯和交通工具,并出资送我参加汽车驾驶培训,一年后公司又送我到日本培训13个月,当时签订了培训协议。该协议规定,培训期满后,乙方在2年内不得辞职或擅自离职,否则,甲方有权要求偿付培训费。我回国后为公司仅服务了一年,便辞职到另一家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职务。公司做出决定撤销了我的职务,并要求我赔偿甲方的经济损失,退还通讯及交通工具,并办理交接手续。另外,还要按培训协议赔偿培训费。这样做对吗?  相似文献   

20.
秋访丘博人     
当我国的老龄化钟声调皮得愈来愈响,百姓积聚财富愈来愈多之时,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保险,又被重新拾了起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40年的局面,直到1991年4月才被打破,大陆出现了第二家全国性保险公司。现在又一家外国保险公司──美国丘博保险集团踏进了中国的大门。丘博保险集团业务从水上做到陆地,做到天空。有人说:她给保户吃了“定心丸”,但更多的人称她是“吉祈鸟”、“保护神”。北京长城饭店美国立博保险集团代表处,它没有古典摆设,也不富丽堂皇,只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我们和该集团驻京副总裁、首席代表兰伊安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