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权力衍生论”。作者认为,在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公共权力除了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发挥作用外,其中一部分还衍生成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并以与再分配权力不同的机制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能力也在阶层分化中起着作用。因此,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共同构成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基于此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假设,得到2003年取自武汉的抽样调查资料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权力衍生论比“权力转移论”和“权力持续论”都能更好地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精英循环/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富群 《理论界》2006,(11):146-14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健康的中等收入阶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在数量上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在质量方面要求中等收入阶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获取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的营造,本质上归于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市场分配为主、以政府调控再分配为辅的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  相似文献   

3.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学术界关于市场转型与分层机制变化的讨论 ,主要集中在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在市场转型中是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上 ;与之相应的问题是 ,在市场转型过程中 ,社会阶层 ,尤其是精英阶层 ,是循环的还是再生的。“市场转型 精英再生论”者认为 ,市场经济转型导致了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精英地位的衰落 ,产生了新的分层机制和新的精英阶层 ,而这一阶层的成员并非来自旧体制下的精英 ;“权力持续 精英循环论”者则认为 ,再分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层机制具有延续性 ,昔日的精英在市场转型中将继续处于优势阶层地位① 。市场转型 …  相似文献   

4.
阶层分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探讨了阶层分化状况、阶层分化原因、阶层分化趋势方面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认为工人阶级是“老大”和产业工人是“老八”并不矛盾 ,因为“工人阶级是老大”是政治策略型分层的结果 ,而“产业工人是老八”是经济状况型分层的结果。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从绝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一般会升值 ;而从相对值看 ,政治权力的经济回报可能会贬值。阶层结构两极化是必然趋势 ,而阶层结构橄榄化是必然结果。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培植中间阶层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继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引起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白领阶层”。他们是谁?从访谈及大众的经验中看“他们”,已有了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印像;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中间阶层”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尽管其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资源重新聚敛及其社会分化过程,有可能撕裂“中间阶层”,或使之重蹈20、3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机会结构的平等化效应,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定型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专业银行实行“两个转变”是“九五”时期和跨世纪的必然选择从我国企业资产的情况看,85%以上的流动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多依赖银行贷款.据统计,银行已掌握了4.1万亿元企业流动资金余额的周转与配置,这无疑决定了我国产业、产品结构的形成或调整.计划经济时期以至转轨磨合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基本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其流弊既具体表现为争资金、攀速度、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结构失调;又表现为高消耗、低效率、科技含量少、经营效益差、经济波动大;由此而致的金融运行也呈粗放型增长方式.而经济运行粗放型和金融运行粗放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往往派生出令国人忧虑的通胀压力.以至有人在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问题时,就有“功亦金融,过亦金融”之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既然资源配置大都是通过资金配置来实现的,那么从以计划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转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就必须由银行借助货币资金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作用,推动经济的“两个转变”.即通过信贷杠杆和利率杠杆的适时启动,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尽快建立健全;通过资金投向投量的科学调节,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扩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 ,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制度背景下 ,以不同的方式 ,或单独作用 ,或组合调控 ,均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功能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人类的实践活动证明 ,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都存在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 ,而且不论以何种组合方式进行资源配置 ,都不可能使之达到最优 ,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体制 ,以其自身特有的性质和秉性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市场机制和政府—国家机制所无法克服的缺陷 ,成为资源配置领域的又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 ,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 ,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 ,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 ,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 ,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制度化的显性升值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权力“资本化”与非制度化的隐性升值现象。当前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 ,是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 ,形成中层较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型”结构。同时 ,促使社会结构进一步弱化刚性、扩大弹性 ,增强社会阶层的“换位机制” ,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陈庆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含着动力机制、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动力机制是最关键性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市场经济就其属性来说,它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手段,是中性的,既不姓“资”...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存在这样一些一般规律:1.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形;2.从其内在依据看,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3.从其历经过程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  相似文献   

14.
人道主义和权威主义的“互补模型”──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当代价值观结构胡义成无论古今中外,价值观研究的主流,很少从“资源配置之精神润滑物”的角度,思考人们的价值观选择问题。市场机制系人类社会进行资源配置优比并由以达到进化的基础性方式,但它有缺陷,须由计划...  相似文献   

15.
关于市场机制的利弊研究倾向于在规范的福利经济学中进行 ,以效用为基础的帕累托效率是评价市场机制的标准。但森认为 ,市场机制和个人自由之间存在更基础性的关系 ,在实质自由的背景下讨论竞争市场机制 ,可以得到机会自由弱效率。这个结果使市场机制的最优性得以扩展。然而 ,同以效用为基础来衡量市场机制效率一样 ,按实质自由来衡量市场效率也不包含分配公平、社会公正问题。要实现“基本能力的平等” ,市场机制必须和创造社会机会的基本社会安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 ,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系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 ,价值观对非市场资源配置的整合功能日益明显。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两手”(市场与非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都要“硬”的互动结果。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迁与重构为时代背景 ,借鉴“博弈论”的思想 ,通过价值择优“博弈”行为的描述 ,阐述理想、信念价值整合功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关键时刻,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理论表述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体制转轨成为建设商品经济新秩序的直接动因。作者认为,建立新秩序的前提在于明确产权关系;通过改革建立的商品经济新秩序,应该是公平竞争的、有宏观计划协调的市场经济新秩序;要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结构的重塑实际折射出社会阶层结构由“身份制”分层向“资源占有制”分层的演化,与这种新的社会分层相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正成为利益结构调整的焦点,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加速分化组合的过程中,这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的经济分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个体之间的分化,更主要地表现为群体间的分化,不同社会分层的群体在经济地位高低排序中上下滑动,各群体或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以阶层性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而调控这种收入差距和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量对阶层聚类,只是解决了社会分层中的类型学问题。在阶层聚类的发生学问题,即成员资格竞争条件和社会流动的路径依赖方面,社会资本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一项全国性阶层分化调查数据分析,根据“流动表中成员获得初职的家庭背景影响”、“社会关系在决定社会分配中的重要性排序”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获得中,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量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社会资本在阶层生产和再生产中发挥整合和集成作用。社会资本使权力、经济、文化三种资源相互保持稳定兑换,减少风险,增值增效,也强化了阶层的封闭性。社会资本诱导资本与公共权力结合和相互渗透,扩大了公众的不公平感。这使国家管理者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互动中面临着交换的权衡和被收买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权力结构是从资源到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基本作用因素,社会主体的资源配置偏好和社会制度的赋存状态共同决定了经济博弈过程中各主体间的权力结构。由生产性分配权力、非生产性分配权力和权力倾向性系数构成的权力函数证明,非生产性分配权力对等是实现参与人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从长期分配过程看,倾向性系数决定社会主体对收入差距的容忍程度,一旦差距超出可容忍范围,资源短缺方便可能采取极端分配方式,继而造成产出效率损失和社会秩序失控。因此,制度的顶层设计应在保证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生产性分配权重调动更多社会主体通过生产投入提高个人收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