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西游记》是一册神话小说历来人们总把《西游记》看作是谈经说道的故事,或者把它看作是神魔小说,以区别于神话和叙事诗。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酌的。《西游记》从其基本精神上来看,实在是一部神话小说。它那全体的艺术构成,是以民间的世俗传闻为经,以神话的想象和传说为纬,相互交织起来,并在那上面点染了佛道教义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有着纷繁复杂的神佛妖魔故事,并以之构成了《西游记》的主要题材。小说“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这些人物、故事,不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仅有一般民间传说,也有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启示下的创新”。如果说取经题材是一幅骨架,佛道题材则是充实这幅骨架的最为鲜活的血肉,是众多的神魔故事题材中的重中之重。佛道题材在小说中的展现形式,直接影响到小说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科学、正确地分析《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载一九八一年第五期《文史哲》)一文中,曾对“神佛与妖魔的根本对立,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神佛与妖魔之间关系的本质,而且构成了贯穿《西游记》全书始终的基本矛盾冲突”这一观点做了初步论证,然意犹未尽,试为文再探。最早做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根本对立这一论断的,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开头,鲁迅先生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  相似文献   

6.
<正> 对《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大都持“神魔一体”的观点。他们认为神佛与妖魔都是作者讽刺揶揄、批判揭露的反面形象。有的研究者曾断言:“神与魔实在是一体并存,本质上完全是相同的”,绝不能把《西游记》“理解为‘神与魔的矛盾和斗争’的作品”。①  相似文献   

7.
<正> 傅继俊同志之所以认为《西游记》“是反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是因为他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成是农民起义的反映,把孙悟空当成“是被统治阶级中造反者的化身”,把孙悟空的皈依佛教,帮助唐僧取经,看成是叛变投降,从而断言作者是用孙悟空的形象说明:“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卖命,才有可能得到好处,找到出路。”还有些同志虽然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形象给予肯定的评价,然而对大闹天宫的性质和孙悟空阶级属性的看法,却跟傅继俊同志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十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恢谐和奇趣。文章从神话形态、神魔观、神话想象、哲理意蕴、叙事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瓣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百回本《西游记》描写原型为泰山独有的景观和可推断为泰山景观,以及可资联想到《西游记》故事的景观约有三十余处。这诸多景观与《西游记》所写地理环境对应的一致性或相关的密切性,表明泰山景观是《西游记》地理环境描写的主要蓝本,《西游记》的神魔环境与“五岳独尊”的泰山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有摹本与原型的对应关系。泰山不仅是孙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游记》故事的舞台背景。而《西游记》作者必是一位久居泰安熟悉泰山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从神话想象和童话艺术这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童话至理”。从总体上看《,西游记》不仅充分体现了童话之幻想、恢复、逃避、慰籍等因素,而且最充分体现了童话对人类基本愿望的满足性,这些愿望包括探究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深度、广度的愿望,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探寻奇怪的语言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就源自卓越的神话想象和高超的童话艺术这两大因素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蒙古文学的源流——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蒙古族文学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概莫能外。无论哪个民族虽然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体系,但它的起源都是原始文化,绝不是以最早的文字写定的典籍为其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著作中对神话多有论述,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期。”恩格斯把初民意识归结为宗教意识,把初民神话归结为宗教观念,并特别在“观念”后的括弧内注明“神话”二字,可见神话与原始宗教几乎密不可分。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巫书”无非是以文字写成的神话;“巫话”就是口头神话;“巫风”就是神祭。巫风炽而巫话起,巫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的问题 ,这对任何一个阶级或政党来说 ,都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但长期来 ,人们都习惯于把“斗争性”作为与“同一性”相对之另一矛盾属性 ,且把绝对性尽赋予“斗争性”,而把相对性全归于“同一性”,乃至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也曾片面地强调“斗争性”,这就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一般矛盾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实际上 ,这是以所谓“斗争性”来取代矛盾的“对立性”,并夸大了“斗争”的作用。因此 ,为了正确阐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 ,必须还“对立性”作为与矛盾“同一性”相对之另一矛盾基本属性的地位 ,并把矛盾的斗争置…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关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斗争是和事物的运动相联系的,而同一是和静止相联系的。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斗争就是绝对的,同一就是相对的,并说这是“辩证法的一条原理”,不容否定。(见《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王正萍《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极其牵强而不能令人信服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矛盾内部两种根本属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具体状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不可分离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成其为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的,这就等于说斗  相似文献   

16.
神话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话是艺术的土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神话是艺术的前提。是艺术的武库,是艺术的土壤。“它不是对自然,对社会的随便的一种不自觉地艺术加工,而是人们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相似文献   

17.
列宁提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采取了“斗争”而抛掉了“统一,由此产生一系列理论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后果。毛泽东继承和发挥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而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同斯大林产生分歧。苏联《简明哲学辞典》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应用于“根本对立的现象”,这就是否认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讨论,实质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杨献珍同志说他从来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不符事实,因为他在1958年的文章中不但断言只有唯心主义者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且断然否认思维和存在可以有“同一”的关系。他提出矛盾和的同一性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混为一谈”,这实际是反对把矛盾的同一性应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有矛盾的同一性。在“合二而一”问题上批杨献珍同志是错误的。用“一分为二”否认“合二而一”,就阉割了对立统一规律。只承认“分”而否认“合”,只承认斗争而否认联合,这样就产生了“斗争哲学”,它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曾国富 《兰州学刊》2008,(1):134-136
五代时期,在中原地区,道教、道士备受冷落;然而,在周边各割据政权中,道教却得到扶持、发展,道士备受礼敬,以致被尊为国师,被统治者视为神圣。道士在五代割据政权中受宠,其原因,一是割据者需要利用道士制造谶语、神话,以神化自身,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一些道士斋醮或预言的“应验”,增加了自身的神秘感,使愚昧的统治者确信依靠道士可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三是某些道士富有政治眼光和才干,因而成为割据者倚赖的肱股大臣;四是割据统治者多幻想借助道士所炼丹药或获得秘诀而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五是割据之主期望借助名道振兴道教,为其割据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将印第安原住民的神奇体验形象化类似,《西游记》第六回文本真实再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的物质性现实和精神生活.与魔幻现实主义忠实记录印第安神话传说和土著传统观念的奇异、神秘、怪诞的形象思维不同,《西游记》并没有简单记录被当时僵化的正统思想浸润过的民俗传说,而是将故弄玄虚的神奇事件和模糊呆板的神话形象根据凡俗的市民生活习俗作戏剧化处理,从而获得一种戏说民俗现实和传说的效果.这是一种将神魔传说戏剧化、凡俗化的风格,其调侃和戏谑口吻体现了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追求正常“人欲”的思潮对正统的理性“禁欲”思想的渗入性解构.  相似文献   

20.
<正> “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一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写道:“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七一二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有一节“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把这个问题挑开,使之突出起来,为世所注目。《矛盾论》中引用了列宁的这段话,并对它作了说明和发挥,进而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