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农地流转的前提,而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地价的理论依据。把土地作为一种金融性资产、建立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的两种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制度是社会游戏规则,是提供激励的工具,从这一视角出发,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确定一系列有效的农业制度,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地产权制度.只有解决了农地产权制度,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且给解决其他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运动式的规模经营、家户制的个体经营和市场化的规模经营三次大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村庄治理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三次嬗变。农地规模经营背景下,内生型工商资本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而外来资本对村庄治理结构的冲击,使得村庄经历了治理主体的非对等性进出、治理资源的非均衡性流动和治理方式的非规范性建构。研究发现,村组织、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是影响现阶段村庄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拟从坚持村社自主性、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发展基层治理体制、优化惠农政策的实施细节、培育内生型新型经营主体和追踪总结试点经验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回应村庄治理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提出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指出,严重困扰中国政府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本文根据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现有农地制度的弊端,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地私有化改革的学术主张,并分别从农地产权的稳定性、流动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及其社会保险功能四个方面,对农地私有化的预期效果做出了初步判断。本文最后回答了本方案可能受到的各种质疑,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是由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及其实施机制构成的,农地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地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农地外在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农地内在制度应用的灵活性与外在制度应用的确定性;农地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实施的差异性。如果人为设计的外在制度不能适应内在制度的要求,则外在制度的效率会下降,我们设计的农地外在制度要能够有效实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农地外在制度能够与内在制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制约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农地制度创新,才能推动规模经营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过小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农地股份合作制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向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同时由于它和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营方式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在逐步实行农地股份制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与现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台湾近60年来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每一次农地改革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模式”。台湾农地改革对大陆的启示是: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不同的农地制度安排;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地制度改革应注意发挥农民自治的作用;法律法规是推进农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从农地制度的角度,阐述了农地制度创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影响,分析了现行农地制度创新对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一些障碍因素,提出了创新农地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两岸新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因素的作用,台湾的“国语”与大陆通行的普通话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词汇差异是最为突出的部分。本文即从词汇着手,分析、比较二者间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差异形成的原因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加入 WTO对两岸科技产业合作产生的深刻影响。首先 ,文章总结了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强调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次 ,分析加入WTO对两岸科技产业合作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指出加入 WTO为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最后 ,从合作原则、重点领域、基本途径三方面提出了在 WTO框架下加快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台湾农地金融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两岸没有建立正常的经贸往来,所以无法获得两岸物流的模式和数据,两岸物流业者和政府也无法进行物流规划。依据公司内贸易理论,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和时间趋势为解释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在预测未来两岸贸易额的基础上估算两岸物流量。结果表明:到2009年,两岸的物流量将达到28.17亿t。  相似文献   

17.
自 1 949年国民党逃台以来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5 0多年来 ,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 ,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但另一方面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 ,两岸政治僵局持续 ,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未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 ,另一方面受经济客观规律及两岸人民反对“台独”、赞成统一血缘情感影响 ,加上祖国大陆强大综合实力产生的震慑力 ,台湾当局不敢公开宣布“台湾独立”。不过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获突破 ,不排除两岸发生小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欲从改革官制入手推动立宪,结果官制改革遭遇了来自官僚群体的强大阻力,在最高统治者慈禧立场转变之后,官制改革无可避免地走向龙头蛇尾的结局.虽有改变,但根本未动,效果有限,非但不能廓清积弊,反使积弊愈积愈多,愈演愈烈.龙头蛇尾的官制改革重挫晚清政府的统治威信,使其立宪之路更加艰难,自救的机会更为渺茫.清末立宪首先应做的不是改革官制,而是开议院,扩大政治参与,增强改革的力量.立宪从官制入手,无议院为助力,官制难改,立宪难行;立宪从开议院入手,先有议院,则官制可改,立宪可行.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台湾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由台商投资中国大陆推动的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拉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台湾的一些所谓"夕阳产业"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目前,台湾制造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已经逐步融入中国大陆制造业体系,两岸制造业之间的分工关系仍然向纵深发展。台湾要实现后工业化时期的结构调整,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尽快实现两岸"三通",二是尽快对大陆资本实行开放。  相似文献   

20.
中央的政策优惠与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为两岸农产品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台湾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市场对促进台湾农业的战略升级和提高祖国大陆农业竞争力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根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特殊要求,将农产品品质学与市场营销原理相结合,提出了台湾农产品拓展大陆市场的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