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失为今人所借鉴之处在于:把兴办教育事业放到与发展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强调教育对绝大多数人的决定性作用,兴办教育,实施教化;“教”与“法”相结合,先德后刑。汉人重教的共识,推动了汉代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奠基时期,基本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汉代男女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方面有异同,这种异同还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上。研究汉代男女道德教育,可供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代思想变迁看汉代新儒学的渊源张荣明关于汉代新儒家思想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为:“汉武以后学术思想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另一为:汉初思想家贾谊的学说乃承袭《吕氏春秋》而来(...  相似文献   

5.
王宏伟 《船山学刊》2023,(4):97-106
先秦时期产生了天生圣人和积学成圣两种观念。汉代受谶纬与王权因素影响,天生圣人观成为主流。曹魏时期王弼基本延续了汉代以来的观念。西晋郭象则不单认为圣人之迹可学,还提出了具体的为学方式,这与以往学界基于其“圣人无迹”说推论出郭象持天生圣人观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说郭象对汉代天生圣人观进行了一定调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具备圣性之人也需要通过后天积学才可成圣;另一方面不具备圣性之人通过后天努力也有可能达到与圣人相似的境界。这些调整重新凸显出后天积学的重要性,对之后成圣工夫论的完善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冕堂 《文史哲》2002,(2):33-48
自秦汉以至清代,我国每石皮粮(如南方的稻谷,北方的粟谷、高粱)的价格为:汉代30—130钱;魏晋南北朝250—500文;初唐至盛唐50—200文,唐后期200—400文;北宋200—700文,南宋1000—1500文;明初250—300文,明中后期400文。清代顺康之际300—800文,康乾时期1000—1600文,嘉道至清末2000文以上。总体而言,各个朝代的前期尤其是初唐、盛唐和明代,经济繁荣,政治鼎盛,此时的粮价格外低廉平稳,人们多有谷贱伤农之叹。汉初每石皮粮三四十钱,明清初期均为300文上下。由于明清的斗桶比汉代的大四倍,因此,经历近二千年,粮价实际变化不大。此外,粮食地区差价很大,大城市与小城镇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7.
汉、唐两代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文教政策的制订,还是在学校体制的建立,以及官学与私学两者的相互关系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各自的时代特色。本文拟就汉唐两代学校教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倾向及其脉承联系进行比较性的讨论,以就教于方家。一、在文教政策的制订与贯彻上,汉代与唐代都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则“尊重儒术,兼重佛老”。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  相似文献   

8.
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谶纬的产生有两方面的条件汉代经学的发展与特点是谶纬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儒家以及儒生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则是谶纬产生的社会条件。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大致有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而谶纬的消亡则是经学与儒生社会地位衰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汉代教育是汉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汉代教育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汉代官吏的群体知识化和由此导致的儒者官吏对儒家政治、经济、文化理想的自觉实践;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全民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孝与汉代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业 《东岳论丛》2007,28(3):89-91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也是汉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汉代家庭教育的始终,儿童启蒙教育、女子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经学世家家学传承教育以及皇族家庭教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孝的内容。汉代家庭教育的重孝传统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立以及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史上,屈原不仅仅以其作品光耀史册,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士人们首先为我们描绘出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率先展开了对屈原本人的论争,开启了后代评屈论屈的先声。综观汉代士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他们首先不是将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士”的形象来接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士”的人格修养、价值标准的探讨方面。他们或将屈原称为圣者贤人,当作“士”的楷模;或批评贬抑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颂扬屈原的道德,一方面又批评其行…  相似文献   

12.
以经治国与汉代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治国与汉代用人晋文汉代以经治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没有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抛砖引玉并求得教益,本文拟就汉代用人与以经治国的关系作一粗略考察和分析。据史书大量记载,汉代自武帝"独尊儒术",其用人便深受经学的制约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统治者依据经学制订了一整套...  相似文献   

13.
汉唐学官考     
“学官”自汉代出现后,就存在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校舍。进一步引申为指代官方学校;二是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官学教师。自汉以降。第一层含义基本未变,但应用范围缩小;另一层含义随着官学的增多,范围日益扩大,在唐代基本定型,后代相沿不变。学校的含义日益被教师的含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背景资料 洛带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距离成都市区仅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古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又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这里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清初。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迁到这里。  相似文献   

15.
王越 《河北学刊》2023,(2):80-86
自宗法血缘体系瓦解后,汉代城乡之间产生了频繁的双向人口流动。国家政策的号召、居民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和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诱发了人口的城乡流动,其整体趋势呈现出从流入城市到流入乡村的变化。汉代人口的城乡流动增强了城乡交流,密切了城乡关系,推动了汉代城市繁荣,促进了乡村兴起,反映了汉代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汉代崇尚儒学,以经治国,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汉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培植,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7.
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马亮宽两汉时期,表面看来士人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群体,同为士人,有的贵为王侯,有的贱为匹夫。有建万世之业、立不朽之功者,充分实现了其人生价值;也有虽满腹经伦,却毫无建树者,一生默默无闻,身朽名灭,鲜为人知。有些士人顶天立地,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诗歌至汉代为一大转关,成为八代诗史的开端,由此衍发构成了与唐诗直接沟连的艺术系统。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五言诗的盛行与赋体的确立,更显示了汉代文学形式的划时代特征。就五言诗而言,“夏歌日‘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脑也”(钟峰《诗品序》);赋体则最初由诗六义中作为创作方法的“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含义与楚辞的特殊形制结合而成。然而,在汉代之前,不仅五言诗“其体未备”,“逮汉……始以成篇”(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而且赋体也是虽“兴楚”而实“盛汉…  相似文献   

19.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5,18(3):56-61
汉代思想家承袭先秦儒家思想,从人性的善与恶角度出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绝大多数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就为统治者重视教育、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魏鹏举 《江淮论坛》2007,(5):136-139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风流成为西汉士人不言而喻的人格追求与文化价值表达的参照。不过。汉代毕竟不同于战国,士人的自我寻租的选择空间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格局中日益逼仄。士人希望自己所尊崇的学说能够最大可能的实现其政治价值,这是从孔子以后儒家的最重要的理想;然而学术一旦被权力认可,变为政治意识形态时,学术本身的生命力也就随之熄灭了,作为学术主体的士人也就成为意识形态的客体。这是汉代儒士的身份特征与苦闷的症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