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风筝>一文对探寻鲁迅心理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风筝>隐含了鲁迅自我人格的分裂结构.作为叙述者的"我"与被叙述者的小兄弟实际上代表了自我的两个既对抗又互为依存层面前者是纠缠不脱的无意识层面即先验性的罪性存在的人格化呈示;后者则是被压抑、被摧残、被牺牲的孤独感和虚无感的展露,从中透射出鲁迅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悲剧性体认.而贯穿本文的"风筝"意象为我们理解<风筝>拓展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个人的情感意志为群体利益所压抑或取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各方面的<诗经>便呈现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特点.其中<伯兮>、<采薇>两首诗表述了因战争造成的离人思妇之苦,感情婉曲深挚,深得<诗经>"温柔敦厚"之旨.而思亲盼归、保家卫国也成为后世征戍诗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表征之一在于它广多的阐释性.在传统的政治性、阶级性"偏读"中,"我"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历程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的.重新阐释<故乡>,也即细密梳理、勾勒、陈列"我"的精神与情感过程,重新界定<故乡>的自我纾解特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的性格、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细致而深刻的刻画,探究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了病态社会中人的病态心理.这里通过对<金锁记>中女性生存境况的分析,指出在父权制统治之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像水中之月一样虚幻.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除了文体的贡献外,他对"人"人性"人类"的关注也在继创作了<归去来>,<爸爸爸>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何从马桥人在生存重压下的人格裂变入手,探讨作者怎样在悖论中寻找表现的支点(尤其是感性与理性在哲理层面的交融与升华),这是分析<马桥词典>不能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两首散文诗进行解读,意在揭示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者意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  相似文献   

7.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五至"说的比较来看,<孔子家语·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与<礼记·孔子闲居>篇及楚简<民之父母>篇所据祖本不同,<家语·论礼>篇所记更真实,更符合原意,并非抄袭<礼记>而来.  相似文献   

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王阳明全集>失收<游秦望用壁间韵>、<兰亭次秦行人韵>二诗.解读二诗可知,王阳明一生建立不朽功业的伟大抱负、百折不挠的刚强个性以及比较杰出的文学才华,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为故乡会稽山奇丽山川及其人文积淀所孕育和启发,对之痴迷,又化归其中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春天>从<秋天的情感>开篇,经<焦虑>,最后终结于<黄昏的孤独>,总计68篇,基本上反映了蒋三立先生近年来于诗歌领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准.读他的诗,让人感悟到一种自然的宁静与故乡热土的芬芳.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多种小说史有许多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史,因为它们并没有抓住小说的特殊性。小说的特殊性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而在于其文体。小说文体既是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方式。小说史研究的文体学方法主要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内容,纵的方面主要是指小说特有的多种叙述者类型、聚焦方式、转述语、结构、言语特征等,横的方面则是指探讨这些文体因素在某个时期的聚合。(如类型、流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晚清知名小说家徐念慈的《星期日》出于多方原因一直未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阈。其实,该作就文学价值而言,是中国目前所见之第一篇原创性日记体小说,在文体学上具有开创意义;它还是第一篇原创性科普小说,不仅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中国近代科普文学的发展史上亦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亮剑》这部军事小说在近几年乃至建国以后的军事小说创作中不能说是最好的,但起码可以说是特色独具的。笔者认为,《亮剑》在英雄形象塑造和战争描写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塑造了李云龙这个魅力独具、不畏对手的新的英雄形象。初步走出了军事文学中战争与人物不能兼顾的困境并表现了战争本身的偶然性和复杂化。笔者试就《亮剑》中的战争描写艺术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从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视角来探讨先锋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不可接近性。虽然先锋小说是一种实验小说,但它是在传统语言观影响下的一种实验;如果从现代语言学的叙事视角来分析,就很清楚、很容易地发现它的不可接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老残游记》非谴责小说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鲁迅将《老残游记》纳入谴责小说后,便经代代承传,如今已成常识。本文论证,鲁迅在具体的论述中其实并不能按自己的一般论式将谴责小说概念推广到《老残游记》,反而对之作了与贬义性的谴责小说概念相反的赞誉性肯定,落入自相矛盾。这是因为《老残游记》并不是鲁迅所定义的那种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爱海情潮》是长篇小说和散文诗两种文体艺术的融合。在对长篇小说固有的叙事因素进行艺术处理的同时 ,突出适合诗性表现的强力度情感符号 ,克服散文诗艺术用于小说创作的局限。使得诗情在小说中得到恣意发挥 ,又使文本保持了小说本色  相似文献   

19.
在布鲁克斯与沃伦合著的《理解小说》第二章中,欧.亨利的代表作《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被两位新批评家作为反面教材不遗余力地加以诟病。他们将人物心理描写作为小说优劣的评判标准、人物行动缺乏合理动机的评判都有失妥当。小说中情节的协调一致并非不可或缺,对小说中感伤情调的考察需从整体着眼,小说的结尾并非不符合逻辑性。  相似文献   

20.
本讨论《酒国》的特点及其在当代学史上的意义。《酒国》是英言最少被人注意的作品,实际却潜藏着其创作发展变化的许多信息。此前将莫言称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有道理的,但《酒国》在以下三方面有明显的突破:首先,作忧国伤时的情绪非常浓厚;其次,作品中象征主义“似非而是”的特征引人注目;最后,结构上主导情节不断被打断、搁置而造成的朦胧效果相当强烈。总之,《酒国》似雾似水又似风,读之,使人想笑想哭又想诉,不愧为新时期坛一部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