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加紧推行“新经济体制”,而大演特演一批描写“现代生产问题”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剧本《外来的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剧本《外来的人》中,苏修作者伊·德伏列茨基根据苏修的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要求,突出地刻划了切什科夫。原在季赫文市的一个工厂里当车间主任的切什科夫,为了实现“干一番大事业”的个人野心,不顾组织处分的危险,离开快要死的老婆,来到涅列日工厂,担任现代化的二十六号车间主任。在涅列日工厂里,切什科夫以法西斯化的“劳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三年第十一期苏修《戏剧》杂志上发表的话剧剧本《一个有才干的女厂长》,是反映苏修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作品。话剧在莫斯科上演后,炮制者格列勃涅夫又把它改编为电影剧本《古墙》,拍摄成宽银幕电影。苏修评论界吹捧他“跟上了生活的步伐”(这倒是实话,格列勃涅夫总是“跟上了生活的步伐”的,不久前,他还同苏修电影界头面人物拉兹曼合伙,写了迎合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所需要的电影剧本《礼节性的访问》),夸奖他在剧本里塑造了女厂长安娜·斯米尔诺娃这样一个“有才干的女性”。在阶级社会里,“才干”是有阶级性的。它总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服务的。斯米尔诺娃的“才干”究竟是什么货色?她的“才干”又是为那个阶级服务的?只要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剖析,问题就很清楚了。  相似文献   

3.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四年初,苏修抛出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题为《崇高的称号》,讲的是一个军人怎样飞黄腾达,从老沙皇的准尉一直爬到苏联红军的元帅,此人名叫沙波瓦洛夫,这部电影剧本就是为他塑像、树碑、立传的。一个苏军的元帅要从他在老沙皇手下供职之时开始立传,大书特书,并且剧本的作者唯恐读者有所忽略,特别声明他是“综合的形象”,这到底用意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亨利克·易卜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挪威最著名的戏剧家。他被世界戏剧界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一生总共写了26个剧本和不少诗篇。易卜生的剧本,早在清末民初就介绍到中国来。而中国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则在其早期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中极力推崇易卜生的剧本。我国话剧界的开创者、著名的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曹禺等人都给予易卜生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大雷雨》的作者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呈举世闻名的俄国剧作家,是俄国唯一毕生从事剧本写作的人。他一生共创作了五十部作品,被誉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使俄国真正“有了自己的、俄罗斯的民族戏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五幕悲剧《大雷雨》(1859),是他的代  相似文献   

7.
本·琼生(Ben Jonson)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的人。《狐狸》(Volpone)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讽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唯金主义为主题,批判和揭露了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畸形。剧本虽然主要反映的是英国詹姆士(Jacobean)时代伦敦刚刚崛起的商人阶层,但故事背景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本文力图分析琼生把一部反映英国社会问题戏剧的背景选择为威尼斯的原因,和威尼斯的故事背景对《狐狸》的剧情展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苏修叛徒集团不惜血本地抛出一批反华作品;其中有一本用特制精装封皮和五颜六色插图打扮起来的书,名叫《阿穆尔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就是这本被苏修文坛吹捧为“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却原来是用鬼话写成的。“阿穆尔”是我国的黑龙江;满语称“萨哈林乌拉”,蒙语称“哈拉木伦”,汉语称“黑龙江”,这三种流行在黑龙江地区的语言都是一个意思:黑色的江。远东的一个名叫德·纳吉什金的苏修文人,早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便以黑龙江地区为背景,创作了这本不被人理会的《故事》小册子。没料想事隔二十六年,这本《故事》突然身价百倍。苏修当局以  相似文献   

9.
《日出》结构艺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的结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印象派绘画技法、剧本前的引文、“损不足奉有余”的观念和契克夫戏剧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共同构成《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其中后期印象派绘图的表现手法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构成《日出》剧本表层的刻板结构。散文式抒情要素与剧本前所引《圣经》中的语录,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剧本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也从侧面体现莎士比亚的戏剧观。“镜子”说和“对照”原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戏剧观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对古典戏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挑战“三一律”,对后世的戏剧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上半年,苏修《文学报》本苏修领导集团的旨意,展开了一个完成“第九个五年计划的讨论”。他们费尽心机地搜罗了一些所谓的工农业典型“经验”在报刊上发表,企图以此加快苏修经济彻底资本主义的步伐,为每况愈下的苏修工农业生产输血打气。西伯利亚机器铸造厂靠“奖励和物资刺激的等级体系”“获盈”的所谓“经验”介绍,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题为《攀登金字塔的顶峰》的“经验”,鼓吹金钱挂帅,物  相似文献   

12.
与王尔德的其它剧本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理想的丈夫》、《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等相比,以法文写成的剧本《莎乐美》显得极为与众不同。它更像一首抒情诗,其戏剧特征几乎被淡化到了极限。以下就该剧本的几个主要戏剧要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是英国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社会的写实,也是莎翁人文主义思想的闪耀。而在这全部剧本中,《威尼斯商人》是人们最熟悉、最喜欢、最脍炙人口的剧本之一。《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具有特殊的魅力,固然与那“一磅肉”等生动情节有关,而更为主要的  相似文献   

14.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初,苏修抛出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题为《崇高的称号》,讲的是一个军人怎样飞黄腾达,从老沙皇的准尉一直爬到苏联红军的元帅,此人名叫沙波瓦洛夫,这部电影剧本就是为他塑像、树碑、立传的。一个苏军的元帅要从他在老沙皇手下供职之时开始立传,大书特书,并且剧本的作者唯恐读者有所忽略,特别声明他是“综合的形象”,这到底用意何在呢? 这表明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在全面继承老沙皇的衣钵,承袭老沙皇的侵略扩张的总政策。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剧本的生成与分化问题,指出:作为服务于戏剧扮演角色的一种记录,剧本是人类角色装扮需要与记录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在表演复杂化、审美倾向分化和记录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剧本发生了口述本与书面本,提纲本与全本,场上本与案头本,关目本、穿关本、曲谱本与动作本,全本与折子本,文人剧本与艺人剧本等多元、多层次的分化。剧本生成与分化研究是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纠正“剧本就是戏剧文学”、“剧本,一剧之本”等偏颇观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于无声处》是一出艺术地再现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革命群众运动的历史壮剧。剧本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真实写出了周总理与广大群众之间血肉相连的深切情感,讴歌了同“四人帮”作英勇斗争的时代英雄,鞭策了出卖灵魂的无耻丑类,把中国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这场斗争中的面貌,以及这场斗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小说家,但她对戏剧也很内行。她从小就喜欢看戏,也演过戏,后来她写剧本,写戏评,还当过业余导演。(见丁玲:《我与戏剧》)丁玲留下来的剧本只有四个,即《重逢》(独幕话剧)、《河内一郎》(三幕话剧)、《窑工》(三幕话剧)以及《战斗的人们》(电影短片文学剧本)。一九八三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丁玲戏剧集》,收了这四个剧本和她的部分剧评。丁玲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有她自己的特色,有成功之作,象《重逢》,演出效果很好,并很快被译成英文在印度上演;她所写的剧评也很有见地。但是人们在称道她的杰出创作业绩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小说,不提或很少提及剧本。诚然,她的剧作成就不能与她的小说嫓美,但也不容忽视,而应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本文不想全面论述丁玲戏剧创作的成就,只就剧本的人物刻划谈点感受,做些评述,并以此做为对她的菲薄纪念。  相似文献   

19.
清初洪升创作的《长生殿》 ,是中国古典戏剧名著 ,但对其主题却说法不一。虽然古典文学界目前大多承认了这个剧本的爱情主题 ,但仅此还是不够的 ,《长生殿》的真正主题是宣扬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至情”说 ,此说是对汤显祖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上党古赛写卷中的“前行赞词”多达118篇,对这批讲唱文本展开探讨,可得出以下新观点:第一,前行赞词与宋代参军色致语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在文体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它们属“同源异流”关系,所以上述差异不会影响过往“前行色渊源于参军色”的判断。第二,古赛仪式中的前行赞词不但赞导、配合、参与戏剧演出,而且对上党队戏剧本的文体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为解释“斫拨即杂剧”的说法以及“讲唱文本借用为戏剧剧本”的现象提供了依据。第三,前行赞词《讲监斋》是配合仪式戏剧“调监斋”演出的,从赞词内容及表演形态可以判断,这种戏剧带有佛教密宗艺术的成分,而非学界和民间普遍认为的傩仪傩戏;此外,《讲监斋》对于重新认识元杂剧的某些表演形态也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