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稂荻 《理论界》2010,(12):97-99
无我思想是佛教三法印之一,是原始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标志。《俱舍论》立足于缘起说,从五蕴说和法有我无两个角度破斥我执,同时用补特伽罗来指代假我,弥补说教系统的空缺。后期大乘佛教亦以两条路径,更深层次地破除法我的实在性,这点可以在《俱舍论》的无我思想中找出端倪。  相似文献   

2.
在《大乘起信论》中 ,“真如”是人们本已具备的能够体证诸法“实相”的大智慧 ;“真如”缘起的“无明” ,是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真如缘起” ,是对佛教原有的“性空假有”等理论的进一步解说 ,是对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的阐释。“真如缘起”理论 ,融传统佛教心性理论与中国传统“性静情动”之思维方式于一体 ,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诸法实相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核心,天台宗人进一步提出诸法即实相论,强调现象与本质、事物与真理相即不离的思想。文章全面地分析了实相的三层意义、基本内容与表述特点,并着重揭示诸法即实相命题的思想要点:现象与本质圆融、心即实相与不可思议境界。最后,通过体与用、理与事、权与实、俗与中、一与多的对应范畴关系,论述了诸法即实相论  相似文献   

4.
部派佛教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在刹那实有论基础上安立时间相,即依法的最短的一瞬为现在;把最短的一瞬,瞬瞬相连,即成绵延的时间。龙树中观学破除部派佛教刹那实有论,认为时间只是依缘起法而安立的假名。法藏在华严法界缘起基础上,吸收了龙树中观学缘起性空思想,建构十世相通相融的“共时性”时间观,破除了部派佛教建立在刹那实有基础上的“历时性”时间观,依时间相证成华严宗法界圆融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对其后大乘佛教发展和对藏传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佛道文化王平作为文化形态的佛教、道家与道教,有各自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从思维方式来看,佛教主要是以非理性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为特征。在价值观念上,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内容,认为“诸法皆空”,...  相似文献   

8.
湛如 《中国学术》2000,(2):154-185
早期佛塔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与部派佛教的律藏相关的论书,律藏包含了丰富的早期佛教教团史资料,对部派佛教时期的佛塔信仰也有着详细的记述,是研究早期佛塔史必不可少的资料。第二类是与佛塔相关的碑文,随着佛教考古与美术史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9.
龟兹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原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但是在中国判教运动兴起后,龟兹佛教逐步边缘化。近代开展的龟兹佛教研究,出现诸多概念错位、属性混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与龟兹佛教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定位不明确有关。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们认为,龟兹佛教研究的历史定位应为:佛教的部派佛教历史范畴;理论定位应为: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毗达磨即毗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红楼解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红学”新学派──“解梦”派的诞生。它的基本理论是成:《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小说,背面则隐写着一部真实的历史。为了能看到这部历史,创立了六大理论支柱: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的创作规律的理论;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和他妻子合用的批书笔名的理论;关于曹雪芹写作奇法、秘法的理论;关于《红楼梦》中存在雍正帝和曹雪芹两套纪年的理论;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红学”理论体系。按照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在脂批引导下看到《红楼梦》背后所隐写的被乾隆删削的真实历史,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系列“红学”难题。  相似文献   

11.
部派佛教时期,在佛陀观上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佛陀生身"有漏"、"无漏"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命题.说一切有部依据"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根本理论,主张佛陀的生身是有"漏"的.在论辩中举出佛陀的一系列事迹来证明.龟兹佛教长期奉行说一切有部,龟兹石窟保存相当数量反映佛陀"有漏"内容的壁画.通过与佛经对应,龟兹壁画可以印证说一切有部的佛陀观.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龟兹石窟的佛教派属关系.对深入研究龟兹佛教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著作考略 历年来湖南高僧辈出,著作甚丰,在全国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湖南佛教史》著录的湖南佛教著作163种。湖南佛教著述始于陈,盛于隋唐,传至明清、民国,仍经久不衰。从形式上看,有经律、论说、仪轨、语录、偈颂、传记等六类。经律类,主要出自智 ,论说类也以陈隋时期的惠思和智岂页的著作为主,明清以后则以各寺院高僧的语录为主。湖南最早的佛教著作,为南岳惠思大禅师所著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大乘止观法门》、《南岳大禅师曲授心要》、《法华经安乐行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湖南佛教著作主要见…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何石彬 《河北学刊》2007,27(4):38-41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无常"而推出"恒有",以"恒有"来论证"无常",是有部对动静辩证关系的独特理解。有部运动观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论证模式被后来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和发展。从原始佛教的"诸行无常",到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有",再到大乘中观学的非断非常、动静双遣,反映了佛教运动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杰的《解脱庄严宝论》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佛教内容为一体,集大乘佛教的唯识宗、中观宗和如来藏佛性论于一身,在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及方法论上独具特色。达波拉杰把噶举派大手印思想与噶当派的道次第有机融合在一起,标志着噶举派显教大手印的正式确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禅宗最具有中国特色,它不像其他中国大乘佛教宗派那样有直接明确崇奉的印度佛教流派或经典,如三论宗对中观派,唯识宗对瑜伽行派,天台宗对《法华经》,华严宗对《华严经》等,而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民族的自信自觉为基础。又由于自唐代会昌法难之后,直至明清,中国大江南北的佛教寺院多归属禅门,禅宗在佛教界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深、最大的宗派,以至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代表。因此,探讨中国禅宗缘起与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对于佛教如何中国化以及佛教如何最终成为中…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界普遍认为《文心雕龙》的立论和编写结构是受了佛教因明学的影响。然细加考察,《文心雕龙》成书时,天竺因明学尚未正式传入中国,故而不可能受其影响。再深入分析,刘勰师从和交往的僧人多为成实论者;且《文心雕龙》与《成实论》在结构上均采用五部制,尤其是二书《总论》的结构安排,更是如出一辙。据此,似可断定,《文心雕龙》的成书受到了齐梁时期极为盛行的佛教《成实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5,(4):26-31
龙树《中论》认为,诸法实相是性空假有,这是一种超越一切分别对待的境界,使用名言概念把握不到它;只有灭尽分别戏论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把握到诸法实相即达到了涅槃境地。需要注意的是,龙树否定了从正面用名言把握实相的可能性,但同时又肯定了用名言从反面体悟实相的可行性,这也是其中道精神的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佛陀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6年,终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三十五岁,正式创立佛教。他本人在印度恒河流域传教四十五年,是为原始佛教。佛陀圆寂二百年后,佛教僧团分派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约三世纪,龙树、提婆创立中观学派。约四至五世纪,无着、世亲创立瑜伽行派。七至十三世纪,密教盛行。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密教是大乘佛教。这就是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