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常常被当作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作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一问题仅仅局限在伦理学范畴,只是当作伦理的问题来对待,而没有把它作为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范畴,当作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问题来对待。也就是说,没有达到这一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理应据有的地位与高度。而如果不从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高度来阐明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那么,也就难以解决好伦理范围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主体性是人在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和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人作为主体,既是个别…  相似文献   

2.
论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在理解认识辩证过程中的作用雷云清个别和一般是一对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分析和把握这对范畴的矛盾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极为重要。一、个别与一般是客观世界和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关系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正>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三对范畴,人们通常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笔者认为这三对范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一般与个别是相互差别、相互对立的。一般是同类事物的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部分、方面或本质的抽象概括,而个别是指具体的书物,它比一般更生动、更丰富。个别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这多方面的属性不能全部包  相似文献   

4.
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有两个命题,这就是:1、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进入一般之中;2、一般、普遍体现了个别的特殊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这两个命题都来自黑格尔,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都讲到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两个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呢?在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上今天重提上述两个命题有什么意义呢?自然,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本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了,但问题古老并不等于没有新意,更不等于人们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能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都一直贯穿于其中,成为历代哲学家经  相似文献   

5.
一般和个别范畴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运用这对范畴分析研究决策问题,将有助于决策科学化。研究决策中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从决策发展过程的角度,一个是从如何正确处理决策中的各种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角度。一、决策的发展过程是一般和个别的转化过程1、从认识总过程看,决策过程是从一般向个别逐渐转化的过程认识的总过程是由具体开始,经过思维抽象上升到一般,然后在一般指导下去认识新的个别,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从个别(具体)——一般(抽象)——个别(具体)的认识总过程中,决策过程处于何种位置?这要先看一看决策的内容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7.
试论认识论中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孙慧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按照列宁的观点,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把握了这个问题的实质。这是由于在人的整个发展阶段以及各具体环节中,处处都体现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矛盾运动。一般...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后发展)中,都会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三个基本性的并且是相关的问题及其矛盾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析.这三个问题是:“模仿”问题、“权威”问题和发展速度问题.同时文章也论及与发展速度相伴的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问题.文章并没有开出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药方”,然而,每一个后发展国家在其现代化转型道路上,都会以独特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绝对性,而矛盾的各各特殊便造成个性、相对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在哲学史上,象这样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提到“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高度,还是第一次。究竟能否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认识史(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创立以来)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探寻“矛盾问题的精髓”说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0.
宪法学范畴是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架构.宪法学范畴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与层次,本文将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分为基石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范畴成为宪法学体系的支柱和支点,为宪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将复杂的宪法现象以合理科学的逻辑结构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宪法学这张宏大的网.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是人权,基本范畴包括权力与权利,宪法与宪政两对对应范畴,一般范畴由基本范畴分解而来或直接间接派生,在稳定的基础上有较强的开放性,本文基于这三个逻辑层次对宪法学范畴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12.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正确地理解这些范畴,不仅对于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重要的,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增强我们在实践中的自觉性,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理论界始终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那段经典表述看作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近年来,哲学界对社会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并挖掘出过去被忽略和遗忘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这方面的大量深刻思想,但由于在“基本思想”中没有相应的地位,因而很难从总体上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现行理论体系之中。为解决这一矛盾,近年来编写的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大多数都开始把劳动范畴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起点,把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奔同志《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一文,该文认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混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以及思维与存在行没有同一性的争论,对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的理论分析却重视不够。其实,只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范畴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刘奔同志的文章,从这个方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走出了新的一步。但文中的有些提法和观点,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文认为,精神一物质关系问题是本体论上的问题;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则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见第171页)又认为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比客体概念更广泛,客体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实际地进入人们实践领域中的那一部分,(见第173页)这些看法就似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与具体化解读.因此,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由于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因此,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论联系与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系与矛盾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哲学范畴。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两个范畴在使用中产生了严重的混淆,其根本原因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意义上的矛盾范畴推展到普遍联系范畴,同时还有矛盾概念嬗变方面的原因。本文考察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与矛盾相混淆以及因此而造成某些理论混乱的情况,从而提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普遍联系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出版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地说比较重视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阐明这些范畴和原理时却程度不同地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这不能不说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既要求高速度的发展,又要求按比例的发展.那么,高速度与按比例的关系怎样呢?部分同志认为高速度与按比例是一致的,其间没有什么矛盾;另部分同志认为高速度与按比例是矛盾的统一.认为高速度与按比例没有矛盾的同志一般都强调:高速度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一点和主张高速度与按比例是矛盾的统一的同志并没有分歧.问题在于: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平衡表去看高速度与按比例的关系呢?还是从实际经济生活中去看高速度与按比例的关系?如果从国民经济平衡表上去看高速度与按比例的关系,可以肯定,是很难看出什么矛盾的.因为国民经济平衡表是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汉语词汇看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范畴词汇词形最简单,而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很多都是单音节词,因而也就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即使是双音节词,其潜在的构词能力也是不容否认的.因为基本范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层面,语言的表达也就更多地依赖于基本范畴词汇.交际中更多情况下使用的都是基本范畴词汇,只有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非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汇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最常用,也就最容易解释说明非基本范畴词汇,词典中也就最容易充当释义用词.基本范畴词汇在组合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与其搭配的词语是比较自由的.与非基本范畴词汇不同,基本范畴词汇多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