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克思强调"实践"在变革传统哲学观作用和意义的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依然存在一种"形而上学"即"历史解释原则".但是,这种"解释原则"却被学者们所遮蔽了.因此,必须厘清这个"解释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3,23(5):191-194
本文是对王爱冬商榷文章<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本真关系>的回应.通过对"本体论"相关术语的澄明,笔者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驳了王爱冬的质疑;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根本超越,打破了哲学同质性的神话;只有在哲学观和哲学形态转换的意义上,才能把握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品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主要表现为形而上学的重建,这从"写的哲学史"中得到了确证。对"Metaphysics"的认识及比较研究,不但帮助中国哲学形成了学科自觉和文化自省,更因为现代视域下"拒斥"和"重建"的矛盾路向,而深刻影响到汉语形而上学观念的发展演变。这种"观念性"的前提,以"形而上学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拓展了中国哲学的视域。而通过形而上学来统摄和应对"现代性"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厘定存在论的理论视野开始 ,认为“本体论”这个在学界受到普遍质疑的术语 ,可以在学说史上找到充分的根据 ,而且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 ,因而这个术语可以保留 ,并在哲学形态和学科分支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作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范例 ,阐明了“现代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强调必须把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但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因此取消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关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理论 ,它着眼于存在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枢纽。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 哲学活动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哲学的问题, 而通常我们在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上对哲学问题的追问往往忽略了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受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影响, 只是在把哲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与保证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工具意义上来理解, 但哲学的存在基础、哲学最初的产生以及哲学最初的内容都否定着哲学的工具性存在, 向我们证明着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哲学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4,24(4):84-88
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的本性,让这一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得以深化和拓展,这是时代给马克思哲学提出的两大课题.完成上述课题必须做到方法论自觉,也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们思维中根深蒂固的"非法"解读模式;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并非简单指认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传统本体论并彻底颠覆了近代形而上学,其核心问题在于要搞清楚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哲学内部、哲学范式以及哲学的使命等方面进行了彻底革命,从而开启以非先验的、现实的社会历史线索为核心的新哲学;一些当代西方哲学流派把人类解放的路径转向内心体验和诗性之思,这根本不可能替代马克思哲学完成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都是传统本体论,存在论的译名并非仅仅是名称的转换,而是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标明和提示着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实践论是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它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科学与价值,实是和应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维度就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社会(历史)认识论和实践人本主义三位一体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中 ,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再到存在论这一进程 ,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代进展。但马克思哲学研究在今天的主题是 ,如何走出同一性的本体论研究 ,走向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哲学都以关注人类生存、人类自由为主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说"不符合哲学史的真实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生存的关注视角和方法论与其他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革命性的变革;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在理论上会导致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唯我论.  相似文献   

11.
维柯是文化哲学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人类的形而上学”提出了文化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对文化哲学在 19世纪至 20世纪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考察维柯的“人类的形而上学”为个案,考察了维柯“人类的形而上学”的主题思想,分析了维柯的文化哲学本体论问题及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文化哲学的本质和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瑜 《兰州学刊》2011,(9):23-27
在哲学史上,如果说从本原本体论到本质本体论的转向,只是囿于形而上学思维范式内对"实体"这一对象的再度抽象和深化,那么从本体论到存在论的转向,不啻是一次在思维范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它通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的变革,彻底消除了形而上学实体本体论"双重抽象"的玄奥,使哲学走进了"感性世界"、"对象世界"和"人类世界",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和人文关怀。无独有偶,这一哲学史上思维范式的演进历程亦"再现"于科学史上,表现在从物质思维到能量思维再到信息思维的范式转换。这或许是哲学发挥了"先导"作用,抑或是学科内的逻辑"自觉",但二者的"共生"现象再次佐证了这一转向的合理性,并为这一合理性的历史性检验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以不同的理论方式涉猎了"历史"的规定.从总的倾向分析,西方传统哲学均以"超历史"的方式解释"历史"的性质,将"历史"置于"本体"或"意识"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加以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历史"观以关于实践的现实性思考方式为前提,将传统哲学附加于"历史"之上的"超历史"因素归之于"历史"活动本身,将对"历史"的具体理解真切地返归到本来的生活根基上.这一思考方式确立的实质是将"历史"具体的和现实的规定还原于历史的境遇与条件之中.正因如此,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历史"观既不是诉诸"历史"的普遍性解释原则,也不是经验式地归结为流变的"历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提供了超越以往哲学的抽象解释,使之真正具有了现实性力量的客观内容,并确立了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性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不同于西方哲学范畴和印度哲学范畴.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是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的"三位一体"性,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往往都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在<中庸>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中庸>作者站在生存论的反思的立场上,从人的自明的情感本真状态的反思中确立起了天道与人道、认识与修养统一的"中和"本体.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范畴这一基本特征,对把握中国哲学的内容、历史发展及其精神实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将如何自存?如果承认哲学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的基本问题与任务将是什么?这是当代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以对"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趋向"这一著名命题的分析为切入点,阐发了以"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哲学在存在方式、主要内容和思想功能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表明,"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哲学仍将生机勃勃地存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放弃了"唯我独尊"的"女王"的荣耀,却成为了推动人的思想创造和生活幸福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这是哲学所达到的十分重要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6.
郑庆林 《学术界》2004,(6):106-1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实践本体论"的论者认为"感性世界"之外的天然自然界"对人是无,对人没有意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现存的"感性世界",这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与通常的哲学史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斯多亚派并没有丧失对理论思考的兴趣.相反,它对于希腊"第一哲学"即所谓"存在论"做出了极富特色的贡献.一方面,它沿着亚里士多德路线前进,竭力恢复被赫拉克里特和柏拉图所动摇了的物化个体性存在,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走到了极端,它给人以失去时间意识的绝对确定性追求的印象;另一方面,斯多亚派思想中又时时透露出赫拉克里特的辩证精神,不断突破凝滞固化的个体存在论.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差异体现了斯多亚派哲学内在的护道学和自然宇宙洞见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Ontology"格义     
Ontology的汉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于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的学理及义理问题.Ontology纯粹属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建构方式.从学理上看,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及"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关注的是"有论"及"存有论",海德格尔等现代生存哲学家试图挖掘的还是"生存论",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作为一种学说的Ontology,承载并通向西方超验的精神传统及其信仰关怀.存在论的论阈包含三方面一是"是"作为系词的共相普遍性及逻辑整全性,在此,"是"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二是确立起作为"是"之殊相及谓词样式的"是者"及"存在者",并由此构成一个"世界"结构;三是对"是"的状态或"存在"的状态的先验构造,这一构造旨在通向超验者的存在(出场).  相似文献   

19.
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拒斥形而上学是现代分析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图像"论出发,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结论;维也纳学派则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出发,强调形而上学命题的不可证实性;分析哲学的后期代表蒯因虽然承认形而上学的一定合理性,但其"本体论承诺"理论仍坚持认为哲学不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总的看来,分析哲学揭示了形而上学话语的某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但它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