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武训,是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对这个人物的肯定、赞扬和否定、批判,人们巳经赋予了“武训精神”以较确定的涵义。什么是“武训精神”?它包括哪些层次和方面?其意义何在?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正确评价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濠梁之辩:没有赢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逻辑与认识论的视角看,庄子与惠施的这场争辩并没有赢家与输家,双方实际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合理性依据。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私人语言”是否存在?“知道”的内涵是什么?——都可以在这场争辩中找到其萌芽。对这场争辩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庄子与惠施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几乎是开门见山地宣布:“自然美排除在美学范围”之外,但他又同时在《美学》一卷中将自然美作为单独一章加以考察。这似乎是矛盾的作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发掘一下黑格尔哲学和美学中的自然观。我们首先从黑格尔哲学与谢林哲学的比较开始论起。谢林和黑格尔都将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作为哲学逻辑纯思的最高设置。但是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两人则有重大区别。谢林认为:“绝对者的本质或内在本质只能被设想为绝对的、纯粹无庇的同一性。”“它的本质内排除了一切差别。”在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之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关系,自康德哲学提出以来,经过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科学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是否真正完成了?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否真正被理解和运用了?长期来,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论及马克思主义本体观时,简单地把“物质”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意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彻底的物质一元论,并把这些基本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但是,随着理论思考的深入,哲学界开始怀疑这些论述是否真正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否存在着理论上的不完善、以使一些旧哲学的弊病会从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理解中产生出来?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时光如水,岁月不居,弹指间,暨南大学已经跨越了百年沧桑。百年暨南,三落三起,然弦歌不辍;世纪学府,五次播迁,而薪火相传。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开创了独特的侨校办学理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学精神——“暨南精神”。什么是“暨南精神”呢?经过半年来的“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我们综合广大师生对“暨南精神”的理解,将其主要内涵提炼概括为“声教南暨,协和万邦;忠信笃敬,爱国爱校;兼容中外,和而不同;愈挫愈奋,弘毅自励;知行合一,勇于创新”。一、声教南暨协和万邦纵观暨南百年发展史,“声教南暨,协和万邦”始终是…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各种新的方法论的尝试,尤其是解释学的引进,使一些文化史学者不再执着地相信可以由当代人复原出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或真精神。他们宣称:“我们不是要到历史文化中再现或复兴历史文化,我们真正关切的是要到历史文化中解释或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摆脱我们对自身的迷惑,从我们自己的人文价值的困局中摆脱出来。”(殷鼎《中国文化与解释意识的危机》,载《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因此,这些人放弃或者至少是部分地放弃了对中国历史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 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 魂。”哲学的反思,首要的要求就是对时 代精神的思考。因而,什么是“时代”?什 么是“时代精神”?这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 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 方面对“时代精神”作一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对此很多人感到诧异,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难道也信奉上帝吗?这个问题也曾引起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决非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诚然,这种理解是对的,但仅仅指出这一差别是不够的,因为它只回答了爱因斯坦“不信仰什么”,而没有进一步说明他“信仰什么”。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着深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而且在科学史上,与爱因斯坦有着同样宗教感情的科学家也不乏其人,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工的根本标准”。在这里,首先就遇到什么是生产力?怎样做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标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生产力的含义再认识这里讲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为了说明我们的论题,首先需要探讨一下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通常对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个定义其实是很武断和很不确切的。怎么算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呢?让我们先看一看“间接的和概括的”指的是什么意思?关此,有的书上写道: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事实”?如何准确地理解“事实”?这是一个涉及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能否正确把握事实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曾著《论事实》一文,对“事实”概念的涵义和一般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拟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事实”的科学涵义,并对国内近年来有关论著就“事实”概念的各种分类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科学理解论的源流、框架与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理解论”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遭到了各种责难,如“虚妄的知识基础论”、“专断的逻辑中心论”、“狭隘的科学理性论”等等.毫无疑问,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意识理论,科学理解论难免带有种种局限,它受到后来哲学批判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解论确有当代西方哲学所指的那些错误吗?科学理解论的地位、意义与缺陷究竟何在?我们不应简单接受当代西方哲学关于科学理解论的现成结论,而应对科学理解论的理论源流、理论框架和理论导向认真考察之后再作出我们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1.这个标题的用意显然是要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或者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就是“去蔽”。遮蔽是黑暗,是隐藏:去掉遮蔽、揭开隐藏,就是走向光明。问题是什么叫光明?如何走向光明? 柏拉图的“洞喻”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和走向光明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是最大的光明、是太阳。平常人只看到个别的事物,未看到理念,犹如被锁在洞穴里的囚犯,只看到阴影,未看到真正的  相似文献   

14.
耿波 《河北学刊》2005,25(4):125
“诗言志”在中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但它本身含义的模糊性与它的重要性相比,似乎同样不相上下。在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的提倡下,我们几乎已习惯了将“志”理解为独特的个体精神,而“诗言志”也顺理成章的被解释成为“诗(或者文学)即是传达人之个体精神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的种种文化语境中,媒体、谈话、演讲甚至也包括今天的高校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用“个体性”来谈论着“诗言志”。但事实上,我们对于“诗言志”的理解谈论——不仅仅是在现代话语已充分控制的文化公共领域,同时也包括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是缺乏现象学所说的“还原意识”的,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诗言志”产生的原初文化语境中来理解、把握它呢?又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对“诗言志”的谈论其实是羼杂着现代话语欲望的投射呢?李春青教授的新著《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对于先秦两汉文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向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新文化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重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五四”期间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致,“五四”之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偏离了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日本学者带着一种反思精神来接受鲁迅、韩国学者带着一种反叛精神来接受鲁迅的时候,中国学者在鲁迅研究中缺少了什么?假如反思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文化,与其说鲁迅研究中的我们比日本、韩国知识分子少了什么,不如说中国知识分子比日本、韩国的知识分子多了什么。我觉得在中国文化包括我自己的内心当中多了三样东西:绅士意识,才子意识,流氓意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样发展运动的?有些什么运动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与认识它?对于这些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今天看来,还有重新思考、研究和认识的必要。一在过去较长时期中,一些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今天看来,不是时而过“左”,就是时而过右,几乎是始终处在“左”、右摇摆的认识之中。在过去人们多半是按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因此就以“过渡”二字来理解它。于是就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活动开展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然而,究竟什么是我们当前所强调的教书育人?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的实质是什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究竟有什么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不少同志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番探究。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 教书育人的含义和实质 目前教育界关于教书育人流行着“教书就是育人”,“教书必然育人”这样一些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教书就是育人”,“教书必然育人”从客观上来说固然不错,然而它没有回答育人的方向性问题。是的,一点也不错,“是育人”,“必  相似文献   

19.
<正> 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却大量地使用了“气”这一概念。那么,他为什么要谈“气”?他谈的“气”是什么性质?这在哲学史界,是有不同理解的。为了正确地剖析、评价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探索我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构成及特点怎样?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