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青琬 《河北学刊》2001,21(4):52-54
假象寓意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理数是: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比附推理;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这一定势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对《周易》假象寓意、信古崇圣中包含的神秘主义的放大,是卜筮迷信越数千年而不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为理的表现形式,象、数、理三者不可分。就解释学而言,朱熹一方面承认了《周易》是卜筮之书,尊重历史传统,反对人为割断历史、无视文本卜筮及卜筮视域下形成的象数。另一方面,不固守历史,而是着眼于文本意义开放性,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各自不同时期所作出符合"现实"或"当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阴阳之道",完成了由历史到现实、由卜筮之象数到易学哲学解释。因此,朱熹重新...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随着神灵信仰的淡化,开始出现了"吉凶由人"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用《周易》进行占筮的过程中,对卦爻辞和卦象作出带有明显道德色彩或自然主义的解说,使《周易》的宗教神学色彩不断弱化,哲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甚至有人脱离开卜筮,把《周易》当做道德说教或证明某种哲理的材料直接引用。春秋时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周易>本来是用来卜筮的工具,但是其中蕴含了体认天道的直觉思维,这是天人合一状态之下的必然表现.先秦诸子无不由此产生法天的思想,但是各有不同.儒家大胆地剥离了<周易>卜筮的一面,系统地对<周易>进行哲学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天道观,这才使<周易>最终成为万世经典;儒家将其理想化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均寓于其中,这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卜筮在我国起源甚早。卜筮本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它以预设神灵的存在为前提,当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的结果没有把握时,就通过卜筮来征求神灵的旨意,以为行动的指南。然而正是在卜筮这种宗教迷信活动中,却在殷周之际产生了富含哲理、极具人文色彩的《周易》,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础。那么,是殷周时卜筮活动本身已经发生了人文主义的转向,然后反映到《周易》上来呢,还是《周易》的创作才促成了这一伟大转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殷周时的卜筮进行重新审视。在传世文献中,最早对殷周时卜筮有较详细论述的是《尚书·洪范》篇中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周易》便是其中之一。《周易》是卜筮之书。最初,它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经过发展之后,由于发生了质变,于是有了哲学的内容。《周易》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摹写的底本,  相似文献   

7.
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  相似文献   

8.
《周易》卦爻辞与《诗经》的比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爻辞与《诗经》的比兴方法刘鹤文《周易》最初作为一部卜筮书,广泛应用于释疑解难的占筮需求,故卦交辞产生伊始,便尽可能地选取为人们熟知的生活(或自然)现象,来暗示所占结果的吉凶祸福。这种摄取物象而言物理的方式,不仅使卜人在解释卜辞时有较为宽绰的...  相似文献   

9.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01,(4)
李存山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2期撰文《对〈周易〉性质的认识》指出 ,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于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 ,将《周易》转化为讲“德义”的书进而经《易传》解释 ,《周易》成为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的“全息”系统。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即以“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可把所占之事归于某一类而测出吉凶 ,它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作者认为 ,可以将周易系统视之为三 :其一是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它不是运用逻辑形式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在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和认识事物。这种直觉思维广泛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和科学思维中,从而成为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周易》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先秦古籍中,大概没有比《周易》更古奥奇特、更复杂丰富,同时也没有比《周易》更难理解、更易被曲解的了。 《周易》是我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起点,其中的菁华可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惜因为它曾作为卜筮之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而历代易学家又多从唯心主义方面肆意歪曲或借题发挥,由于这层层迷雾的笼罩,使后人很难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国一些学者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对《周易》进行了新的研究,使易学获得不  相似文献   

14.
张旭 《云梦学刊》2016,(6):43-48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在春秋到汉代前期,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对它的解释逐渐脱离卜筮的限制。因为在卜筮与道德解释之间,存在着决定论与道德自由之间的冲突。在春秋时代的解释中,由把经文的描述句解释为条件句,实然问题变为应然问题,完成了向德性解释的重要转变。《易传》面临的问题核心不再是决定论的问题而是道德选择的应该的问题,并在存在论上完成了关于世界的存有和人的行为秩序之间关系的重要说明。在这种说明中,虽然仍然保留了占卜的地位,但其核心已经是在"时""位"的变化中来讨论道德实践,其面临的问题则是占卜如何融贯地解释阴阳变化和六十四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曙初 《青海社会科学》2008,(6):139-142,96
《周易》在重视人间社会和道德修为的价值取向的驱使下,展开对世界的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以象征性符号为中心,融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以顿悟和推类为主要方式,对事物进行判断。在《周易》中,这种运思方式达到了成熟高明的境界,具有直观、系统和辩证的特点。《周易》思维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并存,今天在吸收和借鉴这种思维模式时,应当加以现代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3,16(4):19-24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历代儒生的改造,逐渐演变为哲理之书。之后,《周易》中的吉凶悔吝、福祸休咎,不再由神秘莫测的天命来决定,而是由人的道德行为及周围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决定。《周易》中的吉凶并不是绝对的,吉和凶都是有条件的,并且不断地相互转化,吉凶最终取决于人为。“吉凶由人”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由于经孔子之手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于是便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出现了《易传》,《周易》便又包含了“经”、“传”两个部分。而《周易》也便从单纯的卜筮向哲理方面转化。汉代定儒学为一尊,并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周易》,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周易》在治政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概括的论述,以便以一个侧面说明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易》与《乐记》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前者是卜筮,后者是艺术,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其具体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三重对应的关系之上的。所谓三重对应关系,也就是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与卦(乐)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宇宙有天地鬼神,社会人生中有等级上的高低贵贱;与这两者相对应,《周易》的卦象中就有阴阳各爻的不同位置和变化,在《乐记》中就有宫、商、  相似文献   

19.
《周易》历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历史观研究谭德贵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看法:1.卜筮的、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从《易经》的产生来看,它是周人在继承前人卜筮方法并加以改造的条件下,对一切军国大事长期占卜的历史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讲,“易本卜筮之书”(朱熹)...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人们的进止选择提供参考。《周易》亦是一部义理之书,为人们明道而知德奠定思想基础。《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知止”思想。首先,按词性分类,《周易》之“止”的含义可划分为名词、动词、状态词。其次,对于人何以能“知止”的问题主要从能力与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周易》经、传亦存在对人应当如何“知止”的回答,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