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朝末年以来 ,维护民族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一直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但是 ,这一切 ,都需要充分有效地动员国内来自于现代城市与传统农村的资源。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无法在立足于城市的基础之上深入农村进行最广泛的动员 ,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探寻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融合共生”特质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构建了双中心意义的城乡关系。通过解构城乡发展中政策赋值、组织赋权、技术赋智的实践过程,发现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表现为城乡结构一体化、要素均衡流动和功能差异化互补,并呈现了价值理性、结果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再生产过程。在逆差序理念、双中心发展与数字红利扩散的逻辑取向下,城乡关系转型的价值观从差序向逆差序转变,成效观从极化发展向合作生产转型,方法观从效率增利向效益共享转换,既建构了稳定有序的城乡关系秩序,亦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更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智识。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处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化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自晚清开启以来直到新中国建立前,都是以牺牲和遗弃农村为代价,其结果是导致农村日益被边缘于现代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分野的二元经济格局。农村对现代化产生隔膜和逆反应,并最终使现代化陷入了困境。新中国前期的工业化在超量汲取农村资源的同时,也力图使现代化的初期成果渗透到农村,实现工业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造。但农村发展的迟滞表明农村从现代化获取的益处远远不及它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于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不断增加,农村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工业与农业未能平衡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有效传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去推进和评价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与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遭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城市主导-农村主导-城乡统筹的演变过程.发展经济学跟踪研究了整个过程并形成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著作,系统地回顾和分析这些文献,对促进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具有深刻独特的意识形态意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以系统观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破局之道,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之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方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使文化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成为当前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涵、文化与意识形态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后认为: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乡村及城乡经济是学术研究领域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反思检讨中国城乡发展关系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的历史根源及其后果,为中国在和谐社会构建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城乡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论述,形成了丰富且具有预见性的城乡关系理论。回顾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于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着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城乡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在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本文即以报纸、电影和电视等媒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大众媒介中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的分析,发现城市类型转换、产业结构变换、城市化过程、城乡资源流动、城乡关系这五个层面相互作用,导致城乡关系的演变。运用比较经济史的方法研究了原生工业化国家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认为商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国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剔除市场的作用,依靠政府将农业剩余强行转移到工业部门,形成了城乡隔绝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部门的迅速崛起使问题进一步深化。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依靠政府来做也是极其困难的。据此提出了中国走出城乡关系困境的统筹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可高度归纳为三种基本理论范式——城市中心扩散范式、乡村自主发展范式、城乡协调发展范式.国内学界城乡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关系内涵界定、城乡关系政策演进、城乡关系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未来,我国城乡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乡关系基础理论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实践研究、城乡融合与其他发展战略关联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破除与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研究及城乡融合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和城乡关系之间相互影响,其中土地财政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发现,改善城乡关系对土地财政有拉动作用,且土地财政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分地区研究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土地财政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且东部地区为负,中西部地区为正;东部地区城乡关系的改善对土地财政有拉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综观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正是秉持这种学术理念,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解决好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切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富洞见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当前立足中国国情,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缩小差距、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基础设施和面貌上的差距拉大这三个方面。通过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关系、和谐相处的城乡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城乡文化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丽华  杨中建 《国际公关》2023,(23):146-148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沧州乡村地区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出发,对沧州乡村地区的意识形态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沧州乡村地区的意识形态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型困境、乡村居民价值观的多元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引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现代化进程等对策,旨在为沧州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