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前工业化时期兴起的采煤业、冶铁业等"大工业"部门的发展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奏,启动了近代资本、企业组织和科学革命的出现。"大工业"在前工业化时期充当着资本转化器的作用,成功地将商业资本、贵族资产、金融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发生积累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工业技术的革新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没有经历过完整意义上的工业革命的情况下,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客观作用,交通运输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及近代工商业的巨大推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其他因素都是伴随着这三种力量运动的。  相似文献   

3.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建立起“铁和蒸汽时代”的工业体系,完成了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工场的历史性变革。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用去30几年时间奠定了“钢和电气时代”工业体系的基础.不到150年时间,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两个阶段。近代英国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无系统研究。本文拟对近代英国工业发展诸因素,以及做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农业问题做一系统考察,求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4.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其中,英国于 1762至 1830年、美国北方于 1790至1860年、法国于1795至1870年、德国于1830至1880年相继发生、进行和完成了以纺织业的机械化为开端和以煤为主要能源、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纺织工业、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采矿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交通运输业、玻璃工业、制陶工业、制革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发展起来,形成了近代的大工业体系,出现了近代的“大工业城市”。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的大量消耗和近代大工…  相似文献   

5.
铁路在中国兴建之后,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铁路是近代向南北移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因铁路之兴建,大批外国侨民移入中国;在救助灾民、难民方面,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修筑也吸纳了大量人口,我们要充分肯定铁路在促进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尽管二十世纪初年,四川社会经济形态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四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大机器工业,但是,除了清政府的军火工业和造币厂,除了民族资本中的个别企业,四川绝大多数资本主义企业却处于全行业手工工场阶段,直到民国二十年左右,动力机器才在各行业中得到普遍使用。显然,工场手工业是近代四川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试图对清末四川工场手工业的一个侧面——棉织业手工工场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粗略探讨,希望能对四川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四川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4,21(3):70-74
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初萌于广东,成熟于湖广总督任上。张之洞督鄂期间,扬弃了“以商立国”的重商主义,确立“以工立国”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产业结构观,并提出先重后轻、“自相挹注”的重轻型发展战略。推动了武汉早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武汉迅速成长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工业城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促进了武汉近代商业的发展,为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其工业化思想的局限,则成为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完备的杜自保障体制形成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的诸多社会政策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制,为近代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扩大了政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职能,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器。  相似文献   

9.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作一个初步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上海近代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产业革命几个阶段,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和  相似文献   

10.
贵州企业公司的经营旨趣在工矿业方面,其兴办工业的过程可分为初创时期、业务调整时期、鼎盛发展时期和衰败时期四个发展阶段.贵州企业公司在促进贵州近代工业发展方面贡献卓著,经营的工矿事业范围广泛,初步为贵州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产品种类和产量飞速增加,为贵州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三次工业革命建立起的西方工业文明将古老的农业文明摧枯拉朽,并且每一次工业革命较之前一次均以加速度、超能级的方式更迅猛地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变化发展进程。建基于工业文明之上并反作用于工业社会的近代、现代、当代西方哲学,其发展转型与三次工业文明的进程密不可分,这其间既有工业革命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奠基、质疑与终结,又有近现代哲学对工业文明的倡导、批判和颠覆。我们反对唯心主义观念论,但却关注哲学范型与工业革命的类型及社会形态的相互作用、关注三次工业革命与哲学转型的互为因果关系,由此进一步揭示哲学与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双向互动的因果关系,昭示工业文明类型与哲学范式之间的因果勾连。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尽管人类已有五千年文明史,但真正有了世界范围内完整的历史,那只不过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所谓的世界史实际上只是一些互不关联的地方史.在近代的这三、四百年里,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三、四百年里,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的一直是欧洲和北美,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西方世界”对近代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许多重大事件,无一不是发生在欧洲和北美,如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思想启蒙、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技革命、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等等.时至今日,西方的影响在全世界仍到处可见:世界通用的英语、历法,我们生活中的电、交通工具,乃至服装、发型和其它许许多多东西.所以,了解西方的历史,研究西方国家在近代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商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社会,但"商标权"的概念却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近代历史上,英国最早通过判例法的形式对商标加以保护。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标立法的形式对商标加以保护,并将商标权纳入了工业产权的范畴。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关于商标保护的法律规定,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商标权"概念,根据可考的资料,"商标权"一词最早出现在1902年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  相似文献   

14.
张学君、张莉红同志辛勤耕耘数年完成的《四川近代工业史》一书,最近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读全书后,感到这是一部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四川近代社会的成功之作,是进行受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书。 本书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了近代四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认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四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四川近代工业产生于两个途径:一是由于四川远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个十分复杂而严肃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需作长期艰苦的研究工作。 (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一特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发达的货币制度)、资本集中……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德国进入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酝酿阶段。尔后,它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相继完成了民族统一与工业革命两大历史任务,从一个落后、分裂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统一的世界工业强国。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近百年来,各国学术界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研究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经验和规律的热潮历久不衰。本文则试图通过评述德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关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上的贡献,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后期,爆发了以英国为主要阵地的工业革命和以法国为主要阵地的民主革命。经过这两次大的飞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始彻底摆脱封建羁绊,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我们习惯上称为“西方”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迅速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基本面貌。也许可以说,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了人类这一时期的重大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开发建设新疆的思想史上,发展交通为历代有识之士所注重。而近代历史上,有关建筑新疆铁路的思想和主张尤为突出和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拟对清朝末年中国政界和思想界倡导建筑新疆铁路的思想进程作一简要观察。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1782年瓦特改制成功了联动式蒸汽机,不久,1814年,矿工出身的英国技师史蒂芬逊发明了世界上第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重商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工业化思想最早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洋务思想。从工业化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新生产力的代表大机器工业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早期洋务思想所体现的建立近代机器工业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开始由传统农本思想转入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但是,早期洋务思想基本上只限于浮泛的机器制造的议论,在理论上尚不能代表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到了19世纪末叶,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随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随着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出国留学、出使游历欧美各国,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获得了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形成阶段。它以力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商思想为特征,并具备了相应的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